不斷思考,減弱職業倦怠感

  【教師心聲】

作者:靳豪(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教師)

“雙減”背景下,教師專業學習與提升的着力點應該做哪些調整?無論是過去提出的“素質教育”,還是當下火熱的“學科素養教育”都將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落實在了人的全面發展、思維提升、實際問題解決等現實層面。從考試評價的角度看,過去那種通過細緻入微地羅列知識清單式的學習、備考、教學的模式也已經不合時宜,考試評價越來越關注學生在有限知識儲備條件下能否盡最大可能地解決真實問題。這樣的改變顯然為教師的專業學習與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學科基礎知識和前沿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是永續的。十多年前在我剛剛站上講台時,老教師們會經常對我説,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教學基本功永遠是根本中的根本,抓不住這些的教師是站不穩講台的。因此,我在每一輪教學前首先要做的不只是熟悉知識本身,或者説會幾個題目,我更看重的是明晰知識的總體框架和邏輯、具體知識在促進學生認識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前沿知識與基礎知識間的關聯等。研究透徹了這些,我們自然會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形式和邏輯做出新的調整,刪除那些在思維價值層面重複和冗繁的教學內容或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科知識內在的線索,使學生能夠明白每一次學習活動的價值,這些變化本身也正是“雙減”的必然要求。

學習與提升的具體途徑或形式是不限的。從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角度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知識總量是很有限的,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雖然課程標準、教材、考試大綱不斷髮生着變化,但我們講授的那些核心知識在每一輪中都大同小異。儘管如此,我總希望在每一輪的教學中把一樣的知識講出不一樣的味道、觸碰到學生內心深處一些不一樣的神經,我更希望這樣的改進能夠隨着年代的更迭,被點滴記錄下來,温故知新。更有價值的是,我越來越發現這樣的不斷思考可以大大減弱我們的職業倦怠。於是,我堅持發表論文、寫公眾號文章、觀摩公開課、參與全國各類學術交流。

集體研討和備課是實踐層面促進教師發展的最佳途徑。對我而言,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一定是通過一節一節的課積累而成的,集眾人之長,將看似平平的基礎知識進行不同角度的設計和實踐是我們的課堂永葆活力的根本任務,教師也終將遠離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勞作。無論是前輩還是年輕人,都有他們對知識和教學的獨到見解,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集體備課、廣泛聽課、充分研討已經成了我工作中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一定會讓我們對教學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課堂上不多説一句廢話、課後不給學生多留一道題。

勇於學習和嘗試一些新生的教學模式或策略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成效。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界湧現出了許多新的名詞,如“項目式教學”“深度學習”“大概念教學”“單元整體教學”等。面對這些新名詞,我也困惑過,但我堅持的是不隨便“喊口號”或“貼標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思考、弄清楚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它們與傳統教學間的關係,然後結合自身的特點,有選擇、有保留地進行實踐。如何將這些概念的實質內涵自然融入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和設計中是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4日 1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斷思考,減弱職業倦怠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