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餘悸猶在、世界戰亂不止之際,選取夏至這樣一個寓意美好的日子,舉行2022屆畢業典禮,就是希冀以面對面的微笑,去驅散災難籠罩的陰霾,激發每個人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通往未來的新紀元。”
昨天(6月21日)是夏至,在華東師範大學2022屆畢業典禮上,校長錢旭紅院士如是説。
送別又一屆畢業生,今年,華東師範大學在兩校區以分區塊、錯時空的方式,露天舉行並同步線上直播,為畢業生揚帆啓航。
今年,華東師大共有畢業生7419人,其中本科生3671人,研究生3748人。畢業生中,超過五分之一的同學將繼續求學深造,三分之一的同學立志投身教育事業。還有的學生選擇投身軍旅、服務基層、支援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2022年,華東師大有近500名選調生紮根基層一線。
在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奔向社會這個人生的關鍵時刻,校長錢旭紅院士圍繞年青一代如何處理自我與社會、個人與時代、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等重要主題,以“以夢為馬,大道至簡,拓新紀元”為題,為2022屆畢業生致辭。
錢旭紅希望畢業生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和平、安詳漸失的不確定的世界,要學會積極應對挑戰、危機、甚至動盪,更要善於從走過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
“相信你們,一定能像這次抗疫中表現的那樣,作為這個世界的主動參與者,能以超乎尋常的智慧、勇氣、毅力,以自己的專業學科才能,找準定位、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主人,不僅自己能走出迷茫,還能將周邊人帶出迷茫,為社會帶來希望,為人類實現夢想。”
錢旭紅用“歷史接力棒”作為比喻,系統地闡述了對經過了疫情考驗的一代“抗疫青年”的人格期許和精神鞭策。他指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希望大家懂得學史明智,鑑往知來,從歷史和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來應對當下的挑戰;希望大家遵循先秦時代的哲學智慧“大道至簡,道法自然”,讓中國先哲的智慧點亮心智的生命之燈;希望大家謹記“善為道者,道予善人”,真正的得道聖者,實際是虛懷若谷、人格健全、向上向善的平凡人;希望大家攜手融入世界、創造未來,以擅長處理不確定性的量子思維,應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積極參與世界,投身時代大潮,以擁有無限未來。
錢旭紅説,這一屆畢業生真心不容易,他希望大家將這段時間裏所遭受的委屈、傷痛和磨難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動力,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相信大家將成長為未來的領導者和各行各業的領軍英才,期待畢業生們終身學習,探究實幹,不辜負內心的自我期許,將自己變成卓越的人,擔負起強盛民族國家和傳承人類文明的責任。
在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繪製人生嶄新藍圖的時候,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程亞在致辭中對師大畢業生寄予厚望,“我看到的是我們華東師大師生無懼風浪、勇於搏擊的強大精神。正如海明威所説: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1994級房地產系本科、2010級世界經濟博士研究生校友,易居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1985級中文系校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作為校友代表發言。王為松精心錄製一段視頻與學弟學妹雲端相聚。他諄諄告誡學弟學妹,“在未來的日子裏,你們還會遇到更多、更復雜、更艱難,甚至是更奇怪的挑戰,這就需要運用你們在大學裏學到的知識和邏輯,去做出最合情合理的選擇。大學教育固然包含了各種崇高的目標,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大學,就是為人類的常識和底線修築堤壩。”
畢業典禮上舉行了未來教師宣誓儀式,由1986級數學系校友、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領誓。之後還舉行了畢業生出徵儀式。
未來教師宣誓儀式,由1986級數學系校友、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領誓
校黨委書記梅兵為畢業生代表授旗
以下為錢旭紅院士演講原文:
以夢為馬,大道至簡,拓新紀元
在2022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錢旭紅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2年6月21日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夏至。中國自古就有在夏至祈福的風俗,祈求災消年豐。在疫情餘悸猶在、世界戰亂不止之際,選取這樣一個寓意美好的日子,舉行2022屆畢業典禮,就是希冀以面對面的微笑,去驅散災難籠罩的陰霾,激發每個人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通往未來的新紀元。
在此,我用“以夢為馬,大道至簡,拓新紀元”為題,作為致辭,與君送別。或許會有一些同學因為無法趕來現場,身穿學位服體驗這一重要儀式而感到遺憾,但希望這種遺憾不會成為大家一輩子的缺憾,而能夠成為銘記終身的特殊記憶。
各位2022屆畢業生,入校以來至少近一半的時間,是在疫情防控氛圍中度過。疫情發生得如此猝不及防又綿延反覆,2年半過去了,我們依然在抗擊疫情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特別是這個春季,註定將成為學校歷史上、各位同學們人生履歷中最為特殊和艱難的一段時光。
100天校園封閉和準封閉管理,你們錯過了春天的鳥語花香;出行的不便,你們錯失了許多訪學訪研、參與實踐的機會;大規模的線上教學,你們失去了老師同學面對面趣味相投研討的快樂;甚至大家不得不足不出户,忍受着數週“失去自由”的痛苦煎熬。在此,我由衷地向各位道一聲問候:2022屆的7419名畢業生,你們辛苦了!
但是,即使在這因疫情而壓抑、動盪的2年多里,我們仍欣喜地看到,同學們在學術之路上不斷攀援晉級。你們在“挑戰杯”“互聯網+”等各級各類學術競賽上屢創佳績;即使是在被疫情嚴重干擾的幾個月裏,不少同學或是日夜堅守在實驗室潛心科研,或是在寢室的微格內埋首研閲。
在校園裏,你們身披“大白”“小藍”,化身服務他人的志願勇士;在校園外,你們直面“最難就業季”,奔赴全國各地,紮根基層服務社會。正是大家的堅定樂觀、勇毅奮進,才迎來了今天的順利畢業,為自己求學生涯劃上圓滿句號。
在此,我代表全體教職員工,向你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誠摯的感謝,謝謝你們,我們曾經一起同甘共苦、並肩奮戰!也要衷心感謝始終守護你們成長、支持學校工作的全體家長,衷心感謝始終守護校園安全、堅守在育人第一線的全體教職員工,感謝大家的辛勤付出!
各位同學,當我們把今天遭遇的磨難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頭腦就會更加清醒,信念就會更加堅定。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上,長期引領世界的中華文明曾經不幸地打了一個百年的瞌睡。歷經百年屈辱、血淚和犧牲,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之時,“中國應該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聲音,是那樣的前瞻和深邃。前輩們不忘文明的永續擔當,着實令我們感佩!
經歷十年動亂,改革開放啓航,“發展是硬道理”將國家從墜落的懸崖、崩潰的邊緣拉回。我們用幾十年走完了別人幾百年的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歷程,踏上了國強民富的新徵程。然而,還來不及享受勞累後片刻的安寧,還來不及對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遷喘息、消化和平衡,突發的疫情、衝突和戰亂、全球化逆轉、經濟降速、就業困難,就一股腦地湧現在我們大家的面前。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和平、安詳漸失的不確定的世界,未來你們可能需要應對挑戰、危機、甚至動盪。你們應能“善於從走過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雖然未來是否順利尚難預料,但幾年來的抗疫鍛鍊已經強健了你們的神經、強大了你們的臂膀。相信你們,一定能像這次抗疫中表現的那樣,作為這個世界的主動參與者,能以超乎尋常的智慧、勇氣、毅力,以自己的專業學科才能,找準定位、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主人,不僅自己能走出迷茫,還能將周邊人帶出迷茫,為社會帶來希望,為人類實現夢想。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你們的手上。你們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國民的主角、人類的主角,將代表中國、代表先輩、代表人類去攀頂的一代新人。中華文明、東西南北的人類文明,在和平發展年代給予你們滋養和關愛,量子前沿、人工智能、網絡大數據、合成生物等科技人文給予你們背景和精彩,大變局的時代給予你們前所未有的巨大舞台。人類未來必會屬於你們、必定屬於你們,新一代的“抗疫青年”。
接過歷史接力棒,“抗疫青年”們,希望你們懂得——
學史明智,鑑往知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數千年來,我們民族對大道規律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有着超乎尋常的深刻理解,就連孩童都通過《三國演義》知道點滴道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學説,極大地影響並堅韌了每一個人,大喜過望時能保持謹慎,極其危險時能滿懷希望。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被眾多傑出歷史學家們認為是能跨越並連接世界上不同種族、宗教、文化的希望。我們既是文明又是國家,曾經不斷地復興振興,從未消亡,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和現象。時間是決定一切的緩慢但堅定的力量!長壽者能書寫別人的歷史,只要我們不忘記歷史,就能在歷史的經驗中創造性成長。因為,5000餘年不間斷的中華文明史見證過太多的消亡和成長、衰敗和輝煌。
我們的先哲幾千年前就指出了超能善成的方向、途徑和秘訣,如:無為無不為、無為無不治,具體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哀者必勝、善行無跡、善建不拔、大制無割等等。在物質豐富、技術進步的今天,如果你們能批判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我們祖先的智慧,就能為人類的治身、治學、治理、治國、治世等書寫新的篇章。
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大國的新一代青年,希望你們懂得文明互鑑,既知曉東方文明的西方淵源,更知道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能以中西融合、古今互通的心態,在自己的崗位上,學史而明智,鑑往而知來,那你們一定比先輩、前輩們更能處理好複雜的問題、化解危難情勢,在服務中求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
接過歷史接力棒,“抗疫青年”們,希望你們遵循——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類盡其所知所能的“有”,只佔宇宙世界的極小部分,那剩餘的、被稱為“無”的巨大存在,如暗能量、暗物質,可能永遠難以知曉。所以,你們不能因為“有知”而傲慢,並要對“無知”保持適當的敬畏。如此,你們就能深刻理解“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生吉祥!
大道至簡的“熵定律”告訴我們,減熵需要開放、積極、謙遜,虛懷幷包容,只要你們不斷進步並堅持開放,一定會比以前有更多的已知,但同樣會比以前有更多的未知。我們要時刻知道自己的無知,並不斷求取前沿的新知。
迷失者、顛狂者以慾望為動力,永續者、功成者以規律為動力。要想跨越認知的禁飛區、無人區,去掌握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需要對大道規律投入敬仰,充滿敬畏。規律是自然而然的,而規則是人們設定的。儘管諸位學有所成,但需要謙遜地知道,你們只能在規律允許的範圍內以夢為馬、以規律為圖騰,發現規律、運用規律以實現夢想。
如果説,和風細雨、寂靜安寧是自然,那麼,短暫爆發的狂風驟雨、地動山搖也是自然,宇宙天地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恆定的自然。因此,你們應熟知有無、強弱、多少、柔剛等時刻都處在互補和轉化之中,根據規律制訂規則並適當擇機把握,就能遇難呈祥,不敗常立;即使處於劣勢,擅長堅韌,也不會失去未來希望。遵道而行,就能做到柔勝剛、弱勝強、少勝多、不癲狂。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你們既要鼓勵為造福人類去探索未知、發明創造、遨遊太空、延年去病,但你們又要小心那些超出個人權益的過度慾望。要警惕資本貪婪的眼睛、權力狂妄的神情,情緒極端的言行。學會適可而止、功成身遂,防止竭澤而漁、貪得無厭。世界上無數的戰爭、動亂和個人的失敗、煩惱,均源自偏執妄為、違反道律。如果少私寡慾,而不是消極避世,就能得道多助,能看清和發現更多的規律,人世間就有更多的平和,每個人就有更多的幸福。
接過歷史接力棒,“抗疫青年”們,希望你們謹記——
善為道者,道予善人。
上善若水,水幾近於道。水可為氣體、液體、固體、隨容器而形,可柔弱如霧,可堅冰勝鐵,可滴水穿石,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的得道聖者,實際就是這樣虛懷若谷、人格健全、向上向善的平凡人。他們性情真實而不虛偽,表現為有時緩有時急,有時粗有時細,有時柔有時剛,返璞歸真、圓融通達,總能設身處地從外界和他人的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所以思維格局在眾人之上。他們不會只想自己,總能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少有偏執,能把自身和周邊融為一起,榮損一體,集眾人之智和之力為一股繩,如此就成為大道規律的化身、眾人的化身,故無往而不勝。
《愚公移山》告訴我們,終有所成的人,看上去似乎很愚鈍,那種專注是在大道規律指導下的大智若愚;有些人看上去很聰明,但少有成功,實際可能是背離大道的大愚若智。擁有並內化遠大抱負,堅韌毅力和全神專注,就能培養出你們自己的自驅力。用心淳樸、低調踏實、不爭而爭,就能把小聰明變成大智慧,從而變成老子所稱道的愚者,進而能“得道多助”,成長為優秀的領導者或者卓越的平凡人。
接過歷史接力棒,“抗疫青年”們,希望你們攜手——
融入世界、創造未來。
要感謝笛卡爾、牛頓、門捷列夫、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諤等對你們的思維貢獻,但對他們的不足或者缺失也應有所瞭解。要感謝並學習享譽世界的老子、孫子、朱載堉、王貞儀、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銘記他們對全球文明的貢獻,並記住他們的希望,竭盡你們的所能。
在涉及大眾權益和民生領域,毫無疑問的原則是,凝聚最大公約數,服務普羅大眾;而在競爭領域,特別是科學技術、學術藝術領域,正進入以少勝多的創造性時代。在這個時代,你們既要感激牛頓經典思維對你們的培養哺育和幫助,又需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僵化。值此大變局的時代,急劇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社會、生態、地緣、經濟和政治,更體現在學術、藝術等領域。
量子學説、量子科技、量子思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態顛覆性地改寫當代和未來。“有你沒你一個樣”的僵化被動的牛頓經典思維,迴避了創造性、複雜性和神秘性;而“世界因你而精彩”的積極主動的量子思維,激活了創造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新量子革命讓我們的文明在千年後再次站在了學術的最前沿,接近了世界之巔。
在已經過去的那個確定性的世界裏,我們曾經悲慘地失去過許多;在未來不確定的世界裏,無限的可能在等待着你們。當你投身其中,世界就會因你而發生或多或少的改變,希望你們以擅長處理不確定性的量子思維,應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積極參與世界,投身時代大潮,以擁有無限未來。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心不容易。希望你們將這段時間裏所遭受的委屈、傷痛和磨難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動力,而不是轉變為導致抑鬱的壓力。你們攀登文明之巔的最後征程上可以有不同的聲音,但不能泄氣頹廢成癮,更不可出賣靈魂,因為設置羈絆者不會給你們任何跌倒後站起的機會。我們需要一個節制貪慾、消弭衝突、和平友愛、不斷拓展人類認知和能力的世界和時代。
我相信,你們將成長為未來的領導者和各行各業的領軍英才,期待你們終身學習,探究實幹,不辜負內心的自我期許,將自己變成卓越的人,擔負起民族國家和人類文明的責任。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諸位手裏,你們就是傳承文明、實現偉大復興的不滅星辰!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道別在夏至,這一天晝最長夜最短,仰望夜空繁星點點;這一天枝更繁葉更茂,畢業花正馨香連連。
在這個寓意天長地久、孕育無限可能的美好日子裏,再次送上母校的祝福和期許:祝福你們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創造無限可能!前程似錦!期待你們與師大的情誼地久天長!
作者:吳金嬌 通訊員田波瀾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華東師大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