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教育(ID:qq_edu),作者:熊丙奇
對學術不端、學位注水的問題,我們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露頭就打,堅決確保學位授予的含金量……”9月22日,在教育部發佈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強調將從“教、學、評、管”四個環節確保學位沒有任何“注水”。當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學位“注水”問題指出培養單位要抓住課程學習、實習實踐、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閲和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細化強化導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權責。
確保學位論文沒有任何“注水”,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解決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導向,是質量第一,還是數量第一,是論文第一,還是能力第一。只有堅持以質量第一發展研究生教育,以能力第一評價研究生,才能避免給學位論文“注水”,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
我國今年研究生在校生規模已達到300萬,研究生招生超過100萬,千人註冊研究生數超過2。與發達國家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8、9相比,我國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還比較低,研究生教育規模有必要進一步擴大。《意見》指出,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培養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節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佈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
但做到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並不容易。從現實看,還有一些高校只想着申報碩士點、博士點,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以此打造研究型大學。在追求數量、規模的導向下,就有可能在申請碩士點、博士點時,進行“注水”包裝,包括包裝師資,而申請到之後卻不重視建設。這就必然會導致研究生培養“注水”。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目前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認識還有不到位的現象,有的學校還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高質量、個性化培養不足;一些單位內部的質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學位‘注水’現象。”
以研究生擴招來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也是一些教育部門、學校的思路。這種思路,也容易出現研究生培養“注水”的問題。在擴招時,不由學校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認真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論證要不要擴招,怎麼擴招,就想着儘快完成擴招任務,這很可能導致研究生培養質量下降。因此,要防止研究生培養“注水”,必須首先堅持質量第一,要確保培養質量來規劃研究生數量、規模發展。
而“唯論文”評價,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很大。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教師的“唯論文”評價,這把導師的精力導向發表論文,而不重視人才培養,有的導師招來碩士生、博士生,就讓碩士生、博士生為自己的項目打工,而不是教育指導學生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二是要求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必須發表論文,才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這讓還沒有接受系統學術訓練的學生就急功近利想着儘快發表論文,這不但嚴重影響學位論文質量,還製造代寫論文、買賣論文、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
如果不扭轉“唯論文”評價體系,那麼,要讓導師重視人才培養,加強對學生的過程培養、過程管理,也就難以實現。《意見》提到,激勵導師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既做學業導師又做人生導師,要培養研究生良好的學風,嚴格要求學生遵守科學道德和學術規範。這需要改革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而更進一步需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
我國高校重視對教師進行數量考核評價,源於對教師進行行政評價而非專業評價,行政評價重視當下的政績,同時因缺乏專業能力,就樂於數數據。只有推進專業評價,才能讓教育與學術評價迴歸教育與學位本位,按教育標準對導師的評價,會重點關注教師的教育能力與教育貢獻,如此才能激勵導師認真對待育人。完善導師制,明確導師權責,也主要是明確教師的教育權與學術權,在研究生招生、培養、管理過程中,導師應有更大的自主權,與此同時,也要建立約束導師職權的機制。
《意見》提出,嚴把入口關、嚴把過程關、嚴把出口關,合理制定與學位授予相關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強學風建設,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從嚴要落地,需要從根本上推進辦學管理與評價體系改革,不能再是規模第一、論文第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