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第一名將
三國時的第一名將是誰?毫無疑問就是關羽!因為歷史地位太高,自宋徽宗在公元1102年第一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為開始,到公元1828年道光追封為“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誰還敢説,關羽不是三國第一名將呢?
因為關羽活着時,他最高的官銜是前將軍,去世後竟然成了大帝!所以關羽,就又在歷代帝王的追封下,最終擠掉了兵家之祖姜子牙,端坐在了武聖寶座!
而《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同樣也是如此,為了表現他第一名將的風采,這通給他加戲!比如,誰殺的華雄?歷史上是孫堅,但《三國演義》中這功勞卻記在關羽頭上了。還比如誰殺的徐州刺史車胄?歷史上是劉備,但依然被關羽搶走,管你是不是大哥!還有誰殺的文丑?歷史上是曹操(徐晃的部隊),但趙雲成了關羽的吹牛資本…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堪稱“最牛掠奪者”,搶遍了魏蜀吳三國的功勞,哪怕面對大哥劉備,也搶得是毫不手軟。就更不要提啥,那些虛構的過五關斬六將,死後向呂蒙索命報仇,人頭到了曹操那還對曹操吹鬍子瞪眼,嚇得曹操趕緊下拜……
二、《春秋》是部啥書?
但公允來言,上面這些還可接受,畢竟歷史上的關羽太牛,是唯一戴着“威震華夏”標籤的名將,哪怕日後的李靖、岳飛都沒有這種高度。不過,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卻還有一個習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沒事就看《春秋》,那麼《春秋》是部啥書呢?
第一,這部書是孔子所著,有句話叫: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是給《春秋》的定位——其實就是一部史書。
第二,《春秋》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的魯國的國史,又叫《春秋經》和《麟經》、《麟史》,大致從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468年。
第三,《春秋》的歷史地位很高,畢竟是孔子所寫,故有了“春秋大義”之説,但同時還出現了“春秋曲筆”之説。“春秋大義”是正面形象,用司馬遷的原話説就是: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王道之大者也
。所以春秋大義,完全可理解為就是闡述王道。
而“春秋曲筆”的負面影響,説的是對於歷史大人物,好事説盡,壞事留分寸。就是説,對大人物做的壞事等要儘量掩蓋或美化,這就需要後人去細“品”了,從蛛絲馬跡中去尋答案了。
明白了《春秋》是啥書後,自然疑問隨即產生:關羽再牛也是武將,他的本職就是領兵打仗,征戰四方,所以關羽應該沒事就看比如《孫子兵法》等的兵書才對,可他為啥在《三國演義》中非要端着個架子讀《春秋》呢?這不是不倫不類是啥?
三、關羽為何只看《春秋》
想明白這一問題,就要從上面分析關羽的形象、地位和解釋《春秋》這部書中去綜合尋求答案了,其實無非就兩個。
第一,關羽是“王者學春秋”!
世人皆知關羽是武聖,孔子是文聖,但在元末明初《三國演義》成書時,關羽卻不是武聖。且在公元1376年朱元璋建歷代帝王廟時,除祭奠歷代帝王外,還選中了37位臣子與帝王相匹配,三國時僅有諸葛亮入選了,沒關羽啥事。
關羽被封武聖,是發生在明萬曆年間。之前的關羽一直都被稱為“關王”,因為關羽在宋朝時,就被封為“王”了。所以關羽只讀《春秋》,就表明了關羽在明朝的地位。
即:高於歷史上絕大部分名將,但卻不如同時期的諸葛亮,由於是“關王”,級別到了不需要再學習兵書,而《春秋》由於是“
王道之大者也
”(出自《史記》),故而關羽就只能看《春秋》,進行修煉學習了。
第二,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形象設定!
從“第一”可知,那就是解決關羽的定位問題。如今定位已畢,自然就開始進行形象設定了。那些給關羽虛構或移花接木來的那些戰功,就都屬於這個形象設定了。
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定,關羽成為了三國第一名將,不但能斬顏良誅文丑,還能統帥一方,自然這樣的名將,還需要看兵書嗎?不需要了!因為所有兵法都通過“威震華夏”而表現得淋漓盡致,再看兵書關羽的形象就發生問題了,故而只能捧起《春秋》,那麼為何不看其他書,比如《道德經》、《左傳》等等?
看《道德經》和《易經》的關羽,還是武將模樣嗎?而《左轉》等的作者,有孔子牛嗎,能體現出關羽王者身份嗎?看,這兩個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關羽只能看《春秋》,並用春秋大義來展現關羽的“義絕”!
當然,“春秋曲筆”也要考慮,這就不多説了……總之,關羽只讀《春秋》,不看兵書,由此就成了關羽獨有的標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