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左良玉手握八十萬大軍,面對崇禎呼喚而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左良玉手握八十萬大軍,面對崇禎呼喚而不救,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左良玉是明末將領,也是一位相對複雜的將領,因為其剿匪有功,曾為明廷立下汗馬功勞。卻也經常違抗聖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於是善惡忠奸難以下定論。
在左良玉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是叔叔撫養他長大,他身材修長、矯健勇猛,擅於騎射,是武將的好苗子。將在謀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厲害之處就善於帶兵,這也是作為將領的重要素質,足智多謀的左良玉很會安撫士兵,令其甘願以死效力。
這跟南梁名將陳慶之很像,陳慶之雖然武力值很低,卻是個統兵高手,總能讓士兵發揮最大戰力,才成就了陳慶之的不世之功。
從軍後的左良玉很快受到上層重視,崇禎四年,左良玉升任副將,在松山、杏山下與滿清作戰,論功排名第一。隨後左良玉被派去鎮壓農民起義,隨着戰爭的繼續,左良玉也在積聚力量,他的部隊數量也越來越多,成為明軍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這種擁兵自重的現象在明代很少出現,源自統治者對軍權的絕對控制,武將要私自調動部隊很困難。明末亂世就不同了,戰事頻起,朝廷不得已只能增強武將的權力,況且很多時候明廷也開不出軍餉,很多部隊成了將領的私人武裝。
當然,這些都無關痛癢,我們下面分析左良玉為何遭人詬病?

一、不聽指揮
所謂軍令如山,就是上級下令,部隊必須無條件執行,只有這樣指揮官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戰鬥力才能充分發揮。假若下屬部隊不服從上級命令,那就很危險了,有可能是兵變的前兆,也許是造反的預謀。
史料記載: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
崇禎十年,安慶傳來警報,朝廷命令左良玉前去救援,左良玉不聽,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要求左良玉出兵,左良玉還是不聽。面對朝廷軍令,左良玉置之不理,還縱兵擄掠婦女,奈何朝廷的控制力早就不復從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只能安撫,不能強迫。

二、劫掠百姓
作為國家武裝,最不地道的便是劫掠百姓。明末的大地上,起義軍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而來,原因為何?
朝廷橫徵暴斂、自然災害肆掠、地方官員作威作福,於是乎農民揭竿而起。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退到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軍餉,楚王不同意。為了糧餉,左良玉再次放任軍兵劫掠縱火,武昌城中的火光甚至把江面都映紅了。至此,軍隊和土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倒黴的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
史料記載:
“良玉縱兵大掠,火光照江中。”
哪怕左良玉立過再大的功勳,滅過再多的盜匪,只此劫掠百姓一點,他就配不上“忠臣”的稱號。

三、延誤勤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面對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只差臨門一腳。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當時勤王部隊除了吳三桂的關寧軍,還有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手下號稱八十萬軍兵,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因為他的部隊魚龍混雜,加之軍紀不嚴,有一戰之力的部隊也超不過十萬。
就算如此,左良玉也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面對勤王號令,左良玉磨磨唧唧,就是不起兵。一方面他對李自成有畏懼心理,畢竟他曾經在李自成手下吃過大虧,另一方面,左良玉年事已高,並且他對部隊的戰鬥力也沒有信心。
當然其中也有左良玉的私心,那就是保存實力,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手裏有兵心裏才不慌,假若他左良玉進京勤王,被李自成擊敗,失去軍隊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了他人案板的魚肉。
史料記載: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
為了讓左良玉出兵救援,明廷也做了表態,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予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印,如果勤王事成之後,左良玉父子可以時代守把武昌。這開出的籌碼也算是很優厚,要官有官,要地有地。
到此階段,崇禎也只能如此了,左良玉出不出兵他無法決定,這支部隊的控制權早已不在崇禎手中,崇禎只能給予一定好處,希望左良玉能幫他一把。在給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書,交了上去。

四、左良玉的可取之處
只是不論左良玉是否出兵,都為時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皇帝都死了,將領只能自尋生路。左良玉得知國破家亡,失聲痛哭,我相信此時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後悔。
史料記載:
“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砲斷江,眾乃定。”
江南擁立新帝福王,很多將領想率兵東下,左良玉拒絕了,他要在武昌作為分界線阻擊敵人,並將艦船橫列江中,阻止敵人南下。從此可見,左良玉仍是明朝的臣子,他雖然沒有膽子和李自成火拼,卻在明亡後駐守陣地,也彰顯出英雄豪氣。
左良玉無論做過什麼,但他沒有背叛明王朝,這一點比吳三桂強了許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滿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會有什麼忠奸的爭議了。

況且以崇禎的做派,想令武將們忠貞不二,實在很難。袁崇煥一心報國,並無私心,取得兩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最後的結果卻是凌遲處死。盧象升誓死抗清,卻因崇禎的猶豫不決,死於滿清屠刀之下,該有的榮譽一項也不給,楊嗣昌還刁難盧象升的家屬,實在是讓前線的將士們寒心。
崇禎的疑心病和不作為,也是左良玉不聽軍令的原因,難道王侯將相的命就是命,將領軍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嗎,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時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慮這個代價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
另外,在崇禎十一年,在許昌發生兵變,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許昌,在亂軍之中全家被殺,只有兒子倖免於難。這樣的結果誰能接受得了,誰能承受得了,也許左良玉會把家人的死歸罪於朝廷,隨即改變了很多。
當然,最終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種內鬥以及清朝軍隊(包括投降清軍)的夾擊之下,滅亡。而左良玉,後來起兵討伐馬士英,最終戰況失利,又重病纏身,望着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總而言之,左良玉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兩面性,面對生死存亡,是盡忠報國還是苟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終沒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兒子左夢庚最終率部投降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