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細數馬援傳奇征戰事蹟 馬援和馬超什麼關係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馬援答孟冀之賀

馬援答孟冀之賀選自於《後漢書·馬援傳》,從這篇馬援答孟冀之賀中,便可看出馬援的優良品格。基於馬援的生平貢獻和人格魅力,後世對馬援有着很高的評價。馬援作為東漢開國功臣,他大半生都在戰事中度過的。馬援在朝為官時,沒有一個人支持舉薦他,全靠馬援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公忠為國。即使馬援後來身居高職,也從不結黨拉派。

馬援畫像

當初馬援率軍凱旋而歸時,許多好朋友都到城門口去迎接他。平陵人孟翼是一個智謀雙全的人,看到馬援歸來後,便站在席位上恭賀馬援凱旋而歸。馬援到來後,對大家説,自己以為在座的都是一些智謀之人,沒想到都和普通之人一樣。當年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設了7個郡縣,才被陛下封賞了數百户。如今自己功勞微小,陛下卻封賞大縣市,如果一心痴迷於功勞之中,那麼就無法專心建功立業了。孟翼聽完馬援一席之話後,非常羞愧。

馬援繼續説,雖然現在將越南平定了,但是匈奴、烏桓仍在騷擾北部邊境,為了保障漢朝領土的安定,自己還想前去討伐匈奴和烏桓。身為男子漢,就應該保家衞國,為邊疆事業獻身。如果只是一味地躺在牀上,讓老婆孩子陪在身旁,那麼身為堂堂大丈夫有什麼用呢?孟翼聽完馬援的話後,感慨萬分,孟翼認為剛烈之人就應該向馬援學習,只有樹立大理想,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馬援和馬超

很多人都將歷史上出現的馬援和馬超這兩個人物相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同是一個姓,所以很多人就以為這兩個人之間有着血緣關係,有的人説馬超是馬援的祖父,有的人説馬援是馬超的後人,其實他們兩個之間根本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人物。

馬超圖片

首先我們對馬超詳細地瞭解之後,就會知道他是一個會帶兵打仗的將領,在作戰方面功績是非常顯赫的,其次,這一點馬援就跟他截然相反。馬援他這個人是東漢時期一名傑出的軍事家,他的祖先是姓趙,趙奢就是馬援的祖父,因為在與秦軍作戰的時候,趙奢立下了戰功,所以就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

後來趙奢的後人全部都改為了馬姓,這也就是説馬援的祖上和馬超是沒有一丁點關係的。只是因為當時封號的原因,所以才將自己的姓給改了,同時這兩個人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的不同,馬援他這個人非常的孝順,也不喜歡奢華的生活,只希望自己能夠清清靜靜的過着田園生活,相比之下,馬超他這個人性格方面就表現得非常的急躁,一生當中大多數也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

由於這兩個人都是生活在動亂的年代,在命運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馬援對於因為軍事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見識,得到了劉秀的重用。馬超和馬援這兩個人物,一個是在作戰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另一個是在軍事謀略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雖然馬援和馬超兩個之間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在我國軍事歷史上面同樣佔有着重要的地位。

馬援名言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熟知的幾個成語,都是馬援留下來的名言。比如“聚米為山”、“馬革裹屍”、“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等等都是馬援名言。馬援不但是東漢名將,而且他還是輔助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中興大業的大功臣。馬援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少有大志的馬援曾經想放棄學業前去邊疆開墾謀生。馬援出發前,他的大哥因病去世了,馬援為了給哥哥服喪而留在了家中。

馬援畫像

後來王莽當政,馬援前往邊區開墾荒地,在馬援辛勤勞作下,他擁有了數千頭馬、牛、羊。但是,胸懷大志的馬援並不知足,馬援常常説: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身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在面對窮苦生活時,應該越窮越有勇氣,越老越該強壯。雖然馬援在家鄉成為了一個有錢人,但是馬援不願意做個守財奴,他把賺來的錢都分給了兄弟和相鄰,自己依然身着舊衣褲在田間勞作。

後來,馬援投到東漢光武帝劉秀門下,為劉秀平定羣雄出謀劃策。馬援南征越南,凱旋而歸時,很多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他。但是報國心切的馬援考慮到匈奴仍在邊境擾亂,於是馬援再次向光武帝請求出徵。馬援臨行前説到:“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活在兒女手中?”這句話也是馬援名言之一,為後人廣為傳唱。


漢伏波將軍馬援

漢伏波將軍馬援是陝西扶風人士,通過了解漢伏波將軍馬援生平經歷得知,馬援生於公元前14年,卒於公元49年,享年63歲。伏波將軍馬援不但是東漢初年著名的軍事家,而且還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馬援率兵打仗之前,曾擔任了六年的太守。馬援在京裏時,喜歡給百姓講故事。馬援口齒伶俐,並且有着出色的思維能力,因此百姓們都愛聽馬援講故事。

馬援雕像

除此之外,馬援還擅長兵法,每次説到軍事策略時,馬援總是滔滔不絕,東漢光武帝非常佩服馬援,常常當着百官的面誇讚馬援説:“伏波論兵,與我意合。” 因馬援軍功顯赫,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建武17年封馬援為伏波將軍。馬援南征越南大獲全勝,馬援班師回朝後,考慮到匈奴、烏桓仍在騷擾北部邊境,為了保障漢朝領土的安定,馬援向漢光武帝請命,讓自己率兵前去討伐匈奴和烏桓。

建武二十四年,是馬援最後一次出征。不服老的馬援親自率領大軍前往五溪攻打蠻人,馬援衝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久之後,馬援不幸染上了瘟疫,病逝在軍中。正如馬援所説:“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活在兒女手中?”馬援最終戰死沙場,完成了馬革裹屍的夙願。由於馬援性格耿直,在朝為官時得罪了很多小人,馬援死後,一些朝廷官員惡意誹謗馬援。漢光武帝聽信了讒言,不讓馬援下葬。等到漢章帝即位後,才追諡馬援為忠成侯。

馬援銅柱

馬援銅柱指的是東漢時期,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兩姐妹起兵對抗漢朝。漢光武帝劉秀為了平定叛軍,便派遣將軍馬援率兵前往鎮壓。在馬援的指揮下,交趾之亂被平定了。為了界定漢朝領域邊界,馬援在此立下銅柱,以示標榜和證明。同時,馬援銅柱也彰顯了漢光武帝對馬援成績的誇讚。

馬援銅柱

公元40年2月,徵側、徵貳姐妹率領士兵向東漢光武帝劉秀宣戰,不久之後,徵側、徵貳姐妹領導的二徵起義得到了九真、合浦等郡人的支持,起義隊伍越來越壯大。在徵側、徵貳姐妹的帶領下,起義軍打敗了東漢朝廷的駐軍,並獲得了65座城池。在危急情況下,東漢光武帝劉秀派遣馬援出兵鎮壓,在馬援的操縱下,東漢朝廷平定了徵側、徵貳姐妹發起的二徵起義。

戰爭結束後,馬援在越南中部一帶,立下銅柱為界,馬援銅柱上寫着“銅柱折,交趾滅”六個大字。越南人每次從馬援銅柱路過時,都會拿石頭投擲它,久而久之,馬援銅柱就被圍成了山丘形狀。《新唐書·南詔傳》、《中國地名大辭典》、《明史·廣西土司列傳》等書籍中,都有關於馬援銅柱的記載。根據《明史·廣西土司列傳》記載,元末動亂時,越南人趁機北犯,他們將馬援銅柱向北推進了200多公里。公元1397年,明太祖派遣呂讓和陳誠前往越南,讓他們恢復馬援銅柱所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