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心理學的道路上時常感到大眾對於這個學科的理論或術語誤解頗多,例如:
誤區一.學心理學等於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心理學其實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心理現象(人在特定時間情境下會有哪些心理活動)、精神和行為功能(這些心理活動在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有什麼樣的功能和作用),它既理論有應用,通過研究人類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腦科學,發展等眾多理論領域,從而應用到臨牀,心理諮詢,教育,人類身心健康等實質生活方面。
而所謂的「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其實只是最基本的表象,對於別人心理活動的一種猜測,只是大眾對於在臨牀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師中諮詢師和患者互動的一種表象的解讀,認為只有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才可以解決問題。然而心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需要通過嚴謹縝密的實驗調研和數據分析來證明一個心理現象,並且找出其背後的運行機制和原理,更全面的瞭解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舉止,所以用一種猜測的説法概括心理學是狹窄和淺顯的解讀。
誤區二. 性格互補的人會互相吸引
很多人都認為性格互補,性格迥異的兩人會相互吸引,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性格迥異的男女相互吸引這個主題來展開故事的。在不少調查當中發現,一半以上的大學生也認為在兩性關係中,性格有差異的雙方會互相吸引。
但其實許多科學研究證明,結果正好相反。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性格有差異的兩人並不互相吸引,反而性格相似的兩人會吸引對方,而且人們喜歡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相處和外出約會。另外,不僅在第一次接觸時人們會對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有好感,在長久維持婚姻和兩性關係上,性格相似的兩人的關係會維持得更久。比如,type A 人格(能力強,果斷,時間觀念強)的人就喜歡和 type A 人格的約會和相處。
誤區三. 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 10%
這陳述是 Albert Einstein 的錯誤引用 William James 在 1908 年寫的︰“我們只利用了精神和物理資源的一小部分” (from The Energies of Men, p. 12),然後在 Karl Lashley 切掉小老鼠的部分腦皮層仍然在迷宮中找食物的實驗被錯誤驗證,由大眾媒體繼續重複這虛假陳述。
事實上,如果百分之九十的大腦一般是沒被使用的,那麼對沒被使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運作。然而大腦幾乎沒有可以被損傷同時又不會失去功能的區域。即使是對很小一部分大腦進行很微小的損傷,都會對大腦引起巨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大腦的相對一小區域的損害,例如中風引起的,即可引起破壞性的生理殘障。隨着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技術,可以讓人們監測大腦的活動。它們證明了就算是在睡覺,大腦也展示了着活躍度。專業常識是,我們幾乎會使用大腦的每個部分,而且大部分大腦是一直保持活躍狀態的。
誤區四. 有證人的證詞便是鐵證
很多人都認為犯罪現場目擊者的證詞是法庭上最有力的證據,可以找到證人作證,辯護就更具有説服力,法庭也相對最傾向證人目擊者提供的證據。
然而記憶其實並不是對於過去事件完全的影像記錄,回憶內容會因為事件發生當下個人的壓力程度,以及提問者運用的字句和問話方式,包括當時的輿論壓力,而多多少少被有所修改,不符合實情。舉個例子,當問題問説「你有沒有在現場發現一把刀?」回答有暗示的嫌疑,很多回答者會因為慣性思維認為現場真的有一把刀,雖然很有可能沒有。如果問題問説「你在現場都發現了什麼?」這類問題更中立,不會讓被問者直接想到刀子。
誤區五. 高智商是成功的根本
很多人認為高智商是商業成功上的必須品,在哈佛 MBA 的一次調查,超過一半 MBA 學生認為智商對成功晉升有決定性因素。高智商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高智商並不能完全預測一個人的執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整體工作能力,高智商在工作中也不能完完全全確保一個人可以完全突出,比別人出色。
加州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85% 的商業成功取決於“人力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一個人的個性,表達交流能力,談判能力,領導力,社交力都很重要,高智商其實反而只佔了 15%。
誤區六:精神分裂 vs 多重人格
很多人都認為精神分裂等於雙重或者多重人格,這可能是由於有不少電影把這兩者的概念拍混了。在一次調查中,就連 77% 的心理學初學者都會把這兩者混淆。
實際上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是指一個人出現幻聽,幻覺,妄想和胡言亂語等症狀,感覺思維不屬於自己,被外界控制環境,多數有迫害妄想,並經常伴隨着抑鬱,焦慮,自殺傾向的想法和症狀,藥物成癮等。而很多人認為的多重人格其實是解離性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指一個人覺得有超過一個人格的存在與身體中,俗語説的感覺「在一個身體裏住着好幾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