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二戰末期,希特勒對柏林實行了“克勞塞維茨計劃”。
這個以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命名的計劃,其實就是我們説的“焦土政策”。在蘇軍抵達柏林城前,德軍儘可能地毀壞了柏林城外所有的可用資源。而柏林城內保障人民基礎生活的設施,也被德軍毀滅了大半。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二戰中進攻的德軍)
一、蘇聯在莫斯科擁有成功案例。
1941年6月,德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集結大軍向蘇聯發動了進攻。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裏,德國軍隊連續攻克基輔、明斯克等重鎮,迅速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里。而蘇聯軍隊則節節敗退,軍心渙散。不久後,德軍各個方面的部隊都開始朝莫斯科進發,蘇聯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
對於蘇聯來説,莫斯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捍衞國都,斯大林下令實行了“堅壁清野”戰術。在德軍抵達之前,蘇聯軍隊將莫斯科近郊的居民全部轉移入城中,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就連樹林也被砍了個精光。總而言之,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讓德軍在抵達莫斯科城外後,得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資源。
1941年的冬天,是莫斯科近三十年中最寒冷的一個冬天。當地的平均氣温低至零下30度。在希特勒的計劃中,莫斯科本來應該是在冬天到來前被德軍攻陷的,因此他根本就沒有給部隊準備過冬的棉衣。
在寒冷無比的氣候中,德軍只能咬着牙堅持作戰。但由於斯大林早早將莫斯科周圍的一切資源毀滅,德軍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可供點燃的物資。
最終,德軍在莫斯科敗北。這一仗也成為了蘇德戰爭中的分水嶺。
莫斯科的失敗給了希特勒一個深刻的教訓。在他看來,自己的計劃其實並沒有錯。只不過遇上了莫斯科難得一見的寒冬。再加上斯大林的焦土政策確實起了作用,才導致了德軍的最終的失敗。
所以當後來蘇聯軍隊兵臨城下時,希特勒才會選擇實行焦土政策。他本來指望着讓蘇聯得不到補給,拖到援軍的到來。但最終這一切並沒有能實現。
(蘇德戰爭)
二、德軍仍有數百萬軍隊。
1945年,德軍各線戰場上至少還有200萬軍隊。在柏林城內,希特勒招募了大量的新兵甚至是民兵,其總數達到了80萬人。不過,這支部隊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其中還有不少是不到18歲的孩子。相比於蘇聯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紅軍相比,這支部隊顯然是不夠看的。
當然,希特勒也沒有指望着用這支部隊戰勝蘇軍。除了在西線戰場和柏林的軍隊外,當時德軍還有30萬部隊在庫爾蘭地區,有近50萬部隊在捷克斯洛伐克,在南歐方向還有大約20-30萬人。而在匈牙利和奧地利方向,德軍還有一支幾十萬人的黨衞軍裝甲部隊。
所以在希特勒看來,德軍並非是敗局已定。如果能實行焦土政策,再利用柏林城中的部隊拖延蘇軍。那麼當德軍部隊回援時,蘇聯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
(柏林戰役)
三、希特勒是個善於賭博的狂人,絕不會服輸。
我們知道,希特勒雖然是個戰爭販子,但也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強人。他生命裏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帶有賭博的性質。
比如在1933年上台後,希特勒無視《凡爾賽條約》,大力發展重工業,這就是在賭英法兩國會繼續採取綏靖政策,不會出來干涉。
明明有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失利的例子在前,希特勒仍然沒有給德軍準備棉衣,這就是在賭德軍能在冬季來臨前拿下莫斯科。
1944年,德國國內反戰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甚至希特勒還遭到了暗殺。但他卻堅持自己的政策,始終拒絕和平。這就是在賭德國人在一戰中失敗,憋着一口氣,一定不會發生一戰末期國內鬧起義,把統治者趕下台的情況。
而在最後的柏林戰役中,希特勒堅持使用損人不利己的焦土政策,同樣是一次巨大的賭博。一旦蘇軍被拖入僵局,庫爾蘭集團軍就能作為一把尖刀,直接捅入蘇軍的後心。到時候東線戰場的形勢就會出現重大轉變。
希特勒的賭博,總是時而成功時而失敗。只不過這次他在柏林賭輸以後,就再也沒有了翻本的機會。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