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貧窮為何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先放結論: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大家講了很多故事,也獲得了很多認同,但基本都在印證「貧窮確實會造成孩子自卑」,但並沒有很好地解決「為什麼」這個問題。我很感謝各位的答案,因為這些實例非常難得,也讓我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這個問題的成因。


 

  貧窮為什麼會讓孩子自卑,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心理領域比較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而言,也沒有完美的答案。但是來自美國國家心理機構研究員 M. Rosenberg 和 L. I. Pearlin 的試驗,或許可以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產生一定的思考。

  兩位研究員在芝加哥隨機抽取了 8-18 和 18-65 歲兩個羣體的人進行調查,小孩使用了 6item Guttman Scale,大人用的是 Rosenberg's Self-Esteem Scale(雖然都是測量自尊心的,因為年齡層不同因此使用了兩個版本的問卷)。

  調查結果中顯示,階級對於自尊心的影響在不同年齡層是不一樣的。在 8-11 歲的孩子中,階級和自尊心沒有顯著的關聯,在 12-14 歲有微量的關聯,到了 15-18 歲,關聯變得更大,而在成年以後,階級和自尊心的關聯則明顯變大。

  正如我開頭表達的觀點一樣,顯然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有的孩子甚至對貧窮還沒有概念)。真正導致孩子自卑的(或者説隨着年齡增長越來越自卑的),其實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待這個成因: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我們都傾向於與他人進行比較來確立自己的階層。在這種比較當中,對自尊既有可能產生正面的,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反映評價(reflected appraisals):別人怎麼看我們,我們就會怎麼看自己。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發生的情境來了解自己的態度。

  自我中心(psychological centrality):對於自身最重要的品質直接影響這個品質對我們自尊心的影響(也就是説我們越關注自己的貧窮,貧窮就越影響我們的自尊心)。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小天今年八歲,雖然家境不好,但他對貧窮和階級並沒有概念:

  小天在學校裏逐漸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的貧富差異,開始不自覺地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較,也會拿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作比較。(社會比較)

  與此同時,其他小朋友也在做着這種社會比較,大家逐漸因為貧窮而對小天產生偏見,而小天也因為別人的偏見對自己產生了偏見。(反映評價)

  這種對自己的偏見逐漸內化和行為化,也就是説小天越覺得 b 別人為自己窮,他就越感受到自己窮。行為和心境逐漸改變,然後通過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真的很關注貧窮。(自我直覺理論)

  不知不覺中,貧窮變成了小天最關注和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自尊心,變得自卑。(自我中心)

  所以很大程度上,自卑這個概念是後天形成的,小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們其實可以從前面很多答主的親身經歷看到,大部分人對於貧窮的認知,對於階級差距的感受基本都來自於成年人。這些成年人當中,有孩子的父母家人,也有老師、鄰居,甚至是陌生人。而正是成年人的態度,讓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差距。而一旦意識到貧窮是什麼,貧窮會帶來什麼,自卑這種心態,就開始在孩子心裏發芽。

  從心理學工作者的角度上來講,我會建議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成年人應該更少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階級的差異。像貧窮的家庭,通過積極向上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樂觀開朗的人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

  但作為一個社會人,我也知道這件事情其實並不輕鬆。我深知在貧窮當中保持樂觀其實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情,生活的壓力往往會將人折磨得平庸而市儈。在我的學業生涯裏,我逐漸認清一件事情:願意去做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的人,大部分已經是社會的中產。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存在心理問題,但在肚子都填不飽的時候,是沒有人會在意的。

  父母從來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即使人微言輕,我還是呼籲父母哪怕生活困苦,沒法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幫助,也要將樂觀向上的心態傳達給孩子。

  我們沒法消除貧窮,但能盡力消除貧窮帶來的自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7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貧窮為何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