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應該只能説是生前沒能當上皇帝,他的才幹不用説,一手把如同戰國形勢的漢朝拉回成了三國,他肯定也有代漢自立的心,不過在多次試探後還是放棄了,主要原因大概有二條,首先是他一直以漢臣自居,擔心名聲問題,其次則是他的用人政策(重才不重德,大力提拔寒門)和各大世族格格不入,得不到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至於説國家沒統一的藉口那是笑話,曹丕登基時南方一樣沒統一。曹丕之所以能代漢自立是因為和世家大族達成妥協,採用他們提出的用人方式“九品中正制”,而曹操不願意妥協,所以生前始終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稱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名言已經道出了司馬昭的想法,他和曹操不一樣,他是正宗的世家大族出身,更容易得到權貴們的支持,有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打下來的好基礎,他也比曹操走的更遠,漢獻帝一輩子都和曹操在鬥,曹操都不敢廢帝,司馬昭輕鬆的就殺掉一個,然後再立起一個,估計代魏自立的流程都已經開始走了,可惜司馬昭運氣不好,關鍵時刻病死了,便宜了兒子司馬炎,司馬炎建立晉朝時離司馬昭病死時只相差幾個月。
明太祖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他和唐朝的李建成不一樣,他沒有競爭對手,未來的永樂皇帝朱棣都無法和活着的朱標競爭。被朱元璋親自教導二十多年,朱標的帝王才幹毫無疑問應該是頂尖的,而且比起朱元璋來,朱標的性格更和諧,更能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可惜也是沒有皇帝的命,比朱元璋還早死六年,朱標不死,明初三大案之一的“藍玉案”就不會發生,因為藍玉是朱標的鐵桿支持者,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就沒有相應的威望能壓制驕兵悍將,朱元璋又不願意立朱棣為繼承人,那麼藍玉就只好去死了,所以説,朱標的死害慘了一大堆人。
他就是晚清歷史電視劇裏常出現“鬼子六”恭親王,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時,他和咸豐其實是旗鼓相當的,估計是立長的傳統讓道光下定了決心,誰讓奕訢年輕那麼幾歲,最終是咸豐登上了帝位。坦白説,他的才幹比咸豐強的多,八國聯軍進北京,咸豐嚇的逃跑,奕訢卻留在北京和強盜們周旋,未來的以提升國力為主的洋務運動也是他主導發起的,如果他是皇帝的話,晚清歷史也許會大不同,至少他沒那麼膽小。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最讓人揪心的鬥爭就是皇位的爭奪,成功者當然名留青史,失敗者跌入深淵。也有極少數有相當才幹並且有稱帝之心的大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止步於臨門一腳,讓畢生努力毀於一旦,本文就挑選出七位知名度較高的且最終在走向皇位的過程中功虧一簣的歷史名人予以點評,供讀者參考。
曹操
諸葛亮
被譽為千古第一相的諸葛亮有帝王之才的説法應該是沒問題的,但説他有稱帝之心純屬本人猜測,而且他離帝位也還很遙遠,或許大家還有不同意見。諸葛家三兄弟各奔一方的行為是那個時候世家大族們自保的方式之一,不算違規,也不算不忠誠。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打倒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然後架空劉禪並獨掌軍政大權的行為也可以解釋成為了北伐必須號令一致。但假如諸葛亮沒有病死並且北伐成功後他將如何和劉禪相處?十有八九還是一個曹操。
司馬昭
朱標
愛新覺羅·多爾袞
這位皇父攝政王是一定想當皇帝的,因為這個位置本來就應該是他的,而且清朝能佔據中原的花花江山他也是要位居首功的,一度權勢滔天,為了登上帝位,他努力過兩次,一次是皇太極剛死時,當時他的勢力還不足以送他登上帝位,所以他選擇了暫時妥協,放棄帝位而掌握實權。入關後,攜勝利之威,不但讓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靠邊站,還順利的幹掉了最大的攔路虎皇太極長子豪格,如果不是一直無嫡系子嗣,估計他早就勸順治皇帝禪位了,可老天不同情他,讓他突然病死,那位據説和多爾袞有相當曖昧關係的孝莊太后在他死後才終於能和兒子一起昂首挺胸的做人上人。
楊秀清
太平天國的天王姑且也算是皇帝的一種吧,除了稱呼不同,其實都差不多。楊秀清肯定是想當這個天王的,並且一直用天父降臨的把戲控制着洪秀全和大批天國將士為他效忠。太平天國能佔領南京建國,和清朝分庭抗禮,楊秀清功不可沒,可天王始終只能有一個,他要是當天王,洪秀全怎麼辦?天王宮裏面的數千美女難道都便宜給楊秀清了?於是洪秀全大膽反擊,這一次的反擊葬送了楊秀清的性命,也葬送了太平天國的大好形勢。
愛新覺羅·奕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