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貌似深得用人真諦,其實未必。看人準與善於用人完全不是一碼事,不可否認劉備看人很準,但在用人方面劉備確實算不上高明。
劉備一生其實只用對了三個半人,其他的人才大多都浪費掉了!
第一人,關羽
關羽是鎮守荊州的不二人選,彼時的蜀漢沒有人可以替代。諸葛亮也不行,如果讓諸葛亮鎮守荊州,還得配得力戰將,對當時的蜀漢來説,是一種人才的浪費。
其實總感覺關羽這個人對劉備並不是特別忠心,他內心之中應該是忠於漢室的。當初在涿郡加入劉備的隊伍,也是因為劉備雄心勃勃的要去“匡扶漢室”。此後破黃巾、佔徐州、依附曹操,在狩獵期間關羽甚至想殺掉對漢獻帝不臣舉動的曹操。
可是劉備的做法卻與關羽的初衷完全不同,衣帶詔事件爆發前夕劉備丟下所有人自己跑了;袁紹在進攻曹操的時候,劉備又丟下袁紹自己跑了;長坂坡之戰,劉備不僅丟下百姓,連自己的妻小都丟下,自己又跑了。
再看劉備對關羽的態度,無論是入主益州還是佔領漢中稱漢中王,他對關羽始終都是加官不進爵,關羽的爵位一直都是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這裏邊就很有深意了,關羽其實一生做的都是漢官漢爵。
讓關羽這樣一個忠於漢室的人來鎮守荊州最合適不過了,北邊的曹操是國賊,東邊的孫權是割據勢力,這在關羽眼中都是完全不可能有結盟機會的。這一點是最讓劉備放心的了。
第二人,吳懿
入主益州,搶佔了劉璋的地盤,這本來就容易引起原來益州勢力的反對,但劉備巧妙的利用了人心。
自從相面的人説吳懿的妹妹日後有極其尊貴的地位之後,這一觀點基本上就被蜀中的百姓都認可了。甚至劉璋都不得不讓自己的兒子劉瑁迎娶了吳氏,以順民意。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娶了吳氏不僅可以順應民意,還能得到吳懿這樣一員大將的忠心輔佐,何樂不為。況且還能借助吳懿在益州的影響力,迅速穩定益州的權貴,這一點高明啊。
如果此後劉禪也能在益州本土勢力當中選一個皇后,而不是瘋狂的去打壓益州派,那蜀漢最終的結局可能就會不同。試想,如果在吳懿病逝之後,益州派再出一個國仗,那這個人基本上就是益州派的主心骨,益州派在蜀漢政權中有了地位、有了話語權之後,也就不會整天想着投降曹魏了。
第三人,法正
劉備的整個蜀漢集團真正的軍事人才也就那麼三位,諸葛亮屬於穩健性,法正擅長奇謀致勝,龐統幾乎是個全能型軍事人才。
龐統死後,有了法正。劉備大小戰役幾乎就離不開法正。當年建議劉備娶吳懿妹妹的就是法正,此後建議趁曹操北返之際奪取漢中的還是法正。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從漢中的法正心中的地位,可以看出法正不僅在擅長戰術,在戰略上也絕不含糊。此後諸葛亮數次出兵隴右,與法正的中策:蠶食雍、涼不正是不謀而合嗎。
只是可惜了,劉備也太點背了,僅有的兩名激進型軍事人才都是英年早逝了!
第四人,諸葛亮
夷陵之戰之前諸葛亮的才能基本上就沒被挖掘出來。劉備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蕭何”,其實不如讓他做自己的“馮異”,如此即便曹操在世,也早出了漢中,佔領關中了。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穩重其實也是相對的,劉備是否在世直接決定了他在軍事上的激進程度。雖然諸葛亮未必會使用諸如魏延“子午谷奇謀”的險計,但馮異的伏擊戰卻是諸葛亮所擅長的。
從後期司馬昭伐蜀與諸葛亮北伐對比來看,無論是攻入漢中還是出漢中,僅憑一路兵馬是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
若劉備能與諸葛亮分兵出漢中,恐怕曹操親自前來也難以抵擋。
諸葛亮的潛能是在託孤之後被完全發掘出來的,可見劉備對諸葛亮僅用對了一半,做“蕭何”不如做“馮異”。
結語
當然,這僅僅是劉備用對的人才,那些沒用對的就太多太多了。
與關羽同是萬人敵的張飛僅僅是個掛名車騎將軍,主要職務竟然是司隸校尉;馬超在涼州如此具有影響力,但初降的時候,劉備竟然將他放到東邊,關羽的眼皮底下;劉備自身的一個警衞團竟然同時消耗了趙雲、陳到兩名實力戰將。
諸如此類的情況實在太多了,人才不能合理運用這是劉備的一大損失。其實鎮守漢中最佳的人選並不是魏延,而是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