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讀博士,美國 VS 英國,有何差別?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經典

對於學霸而言,博士是肯定以及確定要達到的高度,最痛苦的無非是選擇去哪裏讀。作為西方兩個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VS 英國,怎麼選?申請要求不一樣,學制不一樣,課程規劃也不一樣,美國 PhD與英國 PhD有什麼區別呢?哪一個才適合自己?

最大區別:

美國博士最低要求學士學位,英國博士要碩士學位。

1從時間上講,美國博士5年,英國博士3年。

根據就讀院校和專業的不同,博士的畢業年限也不同。包含所有可能性的講,美國博士需要 3-8年,英國博士需要 2-7年。

畢竟,“博士”這個詞代表着更重的分量,能否畢業,能否按時畢業,全都在你一個人的手中。

以美國個別院校為例:

芝加哥大學 數學博士學制:為期4-6年

羅切斯特大學 工商管理博士:為期4-7年

聖母大學 政治學博士學制:為期5-6年

西北大學 傳播學博士學制:為期4-7年

其中像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著名理工類學院,博士的平均畢業年限往往長達 7-10年,淘汰率在20-30%之間。還有不少學生中途轉校,實在是適應不了名校近乎苛刻的學習要求。

但也有例外的天才,像是國內報道過的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副教授蔡天西,科大少年班畢業後到MIT讀PHD,唸了一年,嫌MIT理論不夠強,轉到哈佛的生物統計系研究 Survival Analysis,3年之後,也就是99年,她就拿到了博士學位,那時候她才22歲。

跟美國相比,拿到英國博士看似沒有那麼難了。

許多英國學校都規定,在學校註冊並學習九個學期後就可以申請博士答辯。九個學期正好是三年。當然這只是個參照時間,如果學習成績十分優異的學生,則可以提前畢業。

儘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才”,不少學生也可以在三年內攻下博士學位。獲得英國博士學位最短需要兩年,最多長達 7 年,但大多數人在 3-4年完成。

英國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博士考核制度要求是,入學第一年要求學生在做項目的同時修夠一定學分,每月和導師有一次較正式的會議並給所在院系提交會議報告。

做科研的同學,三年中每一年都要交年度報告並被安排和一位本校考官進行答辯,如果答辯不通過便無法進入下一年的學習。

最後,學生按照研究進度開始寫畢業論文,一旦通過導師審核同意,就可以提交給學校。收到論文後,校方會安排答辯時間,一般需要一至兩個月。

一般而言:

理科學生可能會花兩年半到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實驗方面,然後就是論文寫作,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工科學生在學假期的實習對畢業論文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實習做得不錯,還聽説過提前畢業的例子。

對於文科學生,時間一般比理工科會長一點。

因此,各位學生和家長要提前瞭解就讀院校的平均畢業時間,並計劃好學生的就讀時長。

2

美國博士和英國博士的課程規劃不一樣。

英國博士,第一年找資料查文獻,確定研究課題,進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第二年開始搞研究。第三年繼續研究和撰寫論文,如果沒有研究完,第四年、第五年繼續...如果研究中途,你發現你的研究問題被別人宣告解決,那你得從頭開始換新的選題,搞新的研究。

而美國博士不同,第一、二年上完全部課程,第三年才算是博士論文開題(一般是第二學年結束有博士資格考試)。所以這五年的時間更像是碩士(兩年)+ 博士(三年)。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造詣高的學生本科畢業就能在美國讀博(甚至,許多頂尖美國大學很享受將本科生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模式培養成博士,這樣的科研人員基礎更紮實,視野也全面),不像在國內一樣,必須拿到碩士學位才可以繼續取得更高的造詣。

像剛才講的那樣,英國讀博的第一年就要開始你的課題,所以招生時就要求學生對所學領域有較深的見解,英國博士招生條件中大多會標明“必須拿到碩士學位”。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都對學位有要求。

3美國博士和英國博士的培養體系“不同”。

從英國的整個教育體制來看,入學博士第一年就要自己搞研究,自己確定選題。雖然有“師父”指導,但依舊要求你勤於摸索,邊學邊做。

如果你要探索的是一片黑暗,那你行進的路線和手中的燈能夠照亮哪一片領域都是取決於你自己。你的能力和好奇心像兩隻觸角一樣在黑暗中開墾光芒。

然而有帖子説,美國的博士生們像是一條產業線上的工人們,入學、上課、助教、開題,都有章可循,有很強的規範性。每一個步驟都在框架內有序進行,只要你勤奮努力,只要你完成一切你應該完成的,你就可以順利畢業。而美國畢業的博士生相較於英國博士來説缺少創新能力和能動性。

這一點,我不同意。

與英國相比,美國的招生,培養,直至畢業,這些步驟確實有跡可循,但美國大學也僅僅只是為你規劃了畢業大綱,你的研究領域還是要自己挖掘。

要想獲得美國博士學位,學生不僅需要完成所有的課程,還需要在一些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必須取得令人信服的、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例如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生在第二年就要開始準備自己可供發表的學士論文了。

這意味着英國和美國對博士生的培養沒有本質的不同,只不過英國注重專業的“精深”,美國注重學習的“寬廣”。

4

什麼情況適合讀博士?

1、職業規劃定位是進高校,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的;

2、對目前的工作狀態非常滿足(或者非常厭煩),想換一種生活狀態,打開另外一片天空的;

3、想在某一學科深入研究,有所成就的(比如醫學、法學、生命科學等);

4、為了拿到國外的永居身份(博士相較會容易一點);

5、想進入某些對“學位”有要求的工作領域(比如高校、某科研機構、一些研究職位、高管職位等);

6、有崇高的理想:站在人類的高度,探索出改變某一領域的新法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7、想擺脱目前的競爭圈層,進入一個相對人才比較稀缺的圈層。畢竟每個行業內能拿到博士 title 的還是少數人;

8、最愛博士這個最高榮譽的學位,希望這個榮譽伴隨自己的一生。

最後,讀博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這條路上從一而終。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要考慮好讀博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一旦決定,就一直走下去吧,這將是一段既讓人畏懼,又懷念終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