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與內容無關
這是真實的故事,來自於我們班現在的班主任的述敍。
在班主任張老師帶的上一屆學生中,在一年級,就有兩個小朋友表現十分出色。在一年級和二年級,這兩個孩子霸佔了班上的前兩名。而且,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聽課認真,反應快,悟性好。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只要老師講一遍,就都能夠迅速領悟,並且舉一反三。
這兩個孩子,老師沒有説名字。估計是為了避忌。為了述敍的方便,我們就暫時叫他們大明和小洋吧。
大明的媽媽是一個公務員,工作忙中有序,卻又能顧及到家庭。
知識女性出身的她,有自己對於育兒的獨到見解。她認為,孩子應該早點放手,讓他們學會獨立。
大明媽媽最常説的話就是:“張老師,你讓他自己做,他可以做好的。哪怕做得不好,也讓他嚐嚐後果。總要學會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吃。”
在一年級的時候,張老師就與大明媽媽溝通,孩子還小,很多事還不懂,需要家長的陪伴。比如説做作業,孩子沒有及時去做,關鍵需要的不是家長催促,而是家長陪他做,看着他做,糾正他的習慣,引導他的思路。
從孩子的坐姿、握筆、寫字的習慣,到書寫格式、訂正、預習複習,都需要家長監督。家長鬆懈了,孩子就鬆懈了。長而久之,習慣自然不好。
在這裏,如果做為成年人的家長都無法堅持,而何況是7歲的孩童。
可是大明媽媽不這樣想。她覺得,大明很聰明,悟性高,應該讓大明保有自己的特色。大明做作業的時候,因為思維跳躍,所以常常是做一半就丟了,又去做別的事。也正是因為聰明,反應快,所以大明從來不預習,也能跟上課程。
數學老師給大明媽媽反應,大明上課愛走神,可是提他起來答題,他又能答上來。儘管如此,走神的習慣也得改正。可是大明媽媽不以為然,覺得他是“學霸”,輕鬆點學習也未嘗不可。
“自己的事自己做”,“做錯了自己承擔”。有一次,大明沒有做完做業,回家後被罰做了10遍,抄到了晚上2點。睡的時候,媽媽已經自己睡了,沒有等他。
這一次給他的教訓可是夠深的。他也終於知道了不做完做業的下場。可是,這卻沒有教會他應該如何避免作業沒有做完的情況。
在一週後,他又一次因為在做作業途中去看電視,而遺漏了作業。
大明媽媽發現了,沒有告訴他,還發了個信息給老師,説大明又沒有完成作業,請老師好好罰。
這一次,讓張老師無比的為難。
罰不是目的,教才是手段。
孩子已經吃過的苦,如果再吃,那就是冤枉了。7歲的孩子,不懂得怎麼梳理自己的生活是正常的。學習梳理,才是這個年級該做的事。而這個學習過程,需要家長一手一腳的去幫助,而不是看着他發生。
就這樣,到了三年級結束的時候,大明的成績從第一落到了第十。領成績單的時候,張老師勸大明媽媽,還是要多關注大明,這次的成績下滑已經是一個教訓了。可是大明媽媽卻説,這樣更好,可以讓大明知道,需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與大明媽媽不同的,是小洋的媽媽。
小洋一年級的時候也很聰明,成績拔尖,和大起常常拿班上前二。聰明、反應快、靈活。老師常誇他,上課聽課的時候,他的眼睛總在發光。
小洋媽媽是會計,對待數字很嚴謹,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
小洋雖然聰明過人,自身的條件很好,但小洋的媽媽卻依舊堅持每日的陪伴。她覺得小洋還小,雖然聰明,但是為了防止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從小緊抓小洋的習慣養成。
從回家開始,小洋的媽媽就一直陪着他,做作業,閲讀,看電視,學課外知識。小洋除了要完成課堂的學習之外,課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學圍棋,學跆拳道,學小小主持人。但是,在他學習的背後,總有媽媽的身影。
因此,小洋的生活習慣也很好,比如每天中午在學校午睡時,他的衣服總是疊得整整小編的放在牀角上。吃完午餐,桌子上也會收拾乾淨才離開。
他的作業也常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不是因為他的字很好看,而是因為很工整,乾淨。
張老師這樣説:他的字算不上好看的,但是作業一打開,就感覺很舒服。
到了三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業,他總是要在課間完成了才會出去玩。所以張老師還和他的媽媽説過,可以適當的放鬆他一些了。但是小洋媽媽説,學習的事還是不能放,但是生活上卻早就放了。
比如小洋可以自己洗內褲,洗襪子。可以自己煮麪吃等等。
小洋的母親説做母親是60分鐘。給100分半,50分學習,50分生活。失去的40分應該屬於生命的一方。在生活中,母親應該有10分。這10點是用來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的。其他40分應該會丟。這樣,他就能獨立,學會獨立。很多事情都要留給小洋自己做決定。家長不應該參與,也不應該干預。
而學習的50分,家長一分也不能丟。
7歲讀書以前,孩子的學了7年如何自理,7歲以後,才開始學習。所以,家長的這50分,必須拿滿,從這時候起,孩子才開始養成學習的習慣。
三年級期末,小洋是班上的第一,三科成績都是100分。
到了6年級的時候,早就有了學習習慣的小洋,已經不怎麼讓小洋媽媽操心了。區裏最好的私立小學已經找到了小洋,願意不考試接收小洋,並減免學費。
可是,大明卻沒有這麼幸運。因為習慣不好,他的成績從三年級開始一路下滑,掉到了中等偏下。而一、二年級時的好成績和現在成績的對比,讓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不再認為自己是尖子生,他覺得自己能考到班上中等就“很不錯”了。
大明的媽媽來找張老師,討論大明學習的事,她後悔當初沒有管好大明,坦言現在不管説什麼,大明都不聽了。“他總有自己的主意!”
張老師在説起大明的時候,唏噓不己。她也沒想到,同樣優秀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因為父母陪伴的不同,最後的差距會這麼大。
“我雖然都是他們的班主任,但是,我面對50個孩子,分給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不管我使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行為和習慣,如果家長不配合,那都沒有用。”張老師感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