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對於楚懷王來説,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不過因為遭到反對而失敗。
並且,楚懷王在位中後期,在丹陽之戰、藍田之戰中敗給了秦國,又在垂沙之戰中敗給了齊國,這成為楚國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楚懷王又被秦國扣留,可謂十分狼狽。不過,在公元前297年,楚懷王一度從秦國逃脱,卻沒一個國家敢收留他,國內也回不去,這是為什麼呢?
一
首先,楚懷王之所以能從秦國逃脱,和孟嘗君存在直接的關係。孟嘗君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也是齊國的相國。公元前299年,孟嘗君田文來到秦國,結果和楚懷王一樣,他也被秦昭襄王扣留了。當然,孟嘗君手下門客眾多,一番手段後,幫助孟嘗君逃出秦國,回到了齊國。對於有仇必報的孟嘗君,於公元前298年,率領齊國、韓國、魏國三國之兵,攻打秦國。
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孟嘗君率領的齊國、韓國、魏國三國軍隊,終於攻入了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在這個混亂的時候,楚懷王得以趁機從秦國逃出來了。從秦國逃出之後,楚懷王就去投奔趙國,結果後者拒絕收留他。楚懷王再去投奔魏國,結果魏國也不願意收留他,最終,秦國的追兵趕到,將楚懷王又抓回了秦國。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楚懷王從秦國逃脱後,山東六國全都不敢收留他的原因,自然包含了對於秦國的畏懼。秦國在秦孝公在位時開啓了商鞅變法,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秦武王兩位君主繼續開疆擴土,等到秦昭襄王即位後,秦國顯然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流強國。特別是在楚國衰落之後,秦國和齊國已經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了。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脱後,韓國、燕國這樣的小國,自然不敢收留他,所以楚懷王的第一反應,是投奔實力不俗的趙國。但是,當時趙武靈王已經去世了,趙國在位的是趙惠文王。對於夾在秦國和齊國兩大強國之間的趙國,也不敢輕易得罪秦國。
三
因此從當時的格局來看,趙國一旦得罪了秦國,很可能會被秦國和趙國夾擊。比如秦昭襄王和齊閔王並稱為東西二帝的時候,一度約好共同進攻趙國。對此,從趙國的角度來看,不收留楚懷王,確實可以避免給秦國攻打自己的口實。在趙國拒絕的背景下,當時已經衰落的魏國,也就更不敢收留楚懷王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趙國等諸侯國不敢收留自己,楚懷王為何不考慮回楚國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楚懷王從秦國逃脱後,秦國第一時間就封鎖了楚懷王回楚國的道路,迫使楚懷王無法向南前行。更為關鍵的是,就楚國來説,並不一定都歡迎楚懷王回來。因為在秦昭襄王扣留楚懷王后,楚國已經另立新君了,這就是楚頃襄王。而這,自然讓楚懷王的地位比較尷尬了。
四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記載:“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在得知楚國另立新君的消息時,秦國非常生氣,還派兵攻打楚國。因為秦昭襄王明白,隨着楚頃襄王的即位,楚懷王已經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了。而在戰國之後的其他朝代,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支持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稱帝,這才力挽狂瀾,沒有讓明朝走向滅亡。不過,這也會讓明英宗朱祁鎮的地位變得尷尬,最終在明朝內部引發了一場奪門之變。
最後,因此,如果楚懷王回到楚國的話,或許也會導致一場關於楚國君主之位的爭奪事件。而這,也可能是楚懷王無法回到楚國的原因之一。換而言之,即便楚懷王躲過了秦軍的追捕,楚國也不一定會收留他。其核心原因,就在於楚國已經另立新君了。雖然史料沒有記載楚懷王得知這一消息的反應,但是,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會令楚懷王五味雜陳的消息後。所以,僅僅一年後,也即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就病逝了。對於楚懷王的病逝,既有對秦國不講信義的憤恨,自然也有對山東六國見死不救的寒心。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