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導讀】昨天(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上天,航空史上難忘的一天,新中國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迎來了隆重而樸素的建校70週年校慶。華東師大普陀校區有一條美麗的麗娃河,閔行校區有蜿蜒的櫻桃河,“愛在華師大”美名遠揚。華東師大也是新中國諸多高校的一個縮影。講堂特編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新書《無限未來:一位大學校長的思索》,新書還散發着油墨香,但裏面的思考卻是錢旭紅13年校長任上(從華東理工大學到華東師範大學)一以貫之的思考:改變思維、學科交叉、全面育人。

講堂將四篇文稿串聯,加之昨日校慶致辭,讀文尋蹤,從中復原五年中中國教育改革的軌跡,體悟“為人類和文明提供幸福解決方案”的華東師大,感懷大學治理者量子思維下的人文精神思索。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錢旭紅致辭,身後大屏幕同步顯示關鍵詞的甲骨文和小篆內容,這是學科交叉中智能識別古文字的成果展示

2021年10月16日華東師大70週年校慶致辭——

校長眼裏的師範、校史、校友

師範: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教育現代化的標杆

華東師大校名中的“師範”二字,時刻提醒着我們“培養百萬人民教師”的建校初心,時刻提醒着我們不僅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夢之隊”,更要發揮師範特色,培養堪做為學、為事、為人示範的“築夢人”。“師範”所譯“normal”,立意強調的不是普通,而是規範、標杆。

從師大校園走出了“作家羣”“翻譯家羣”“出版家羣”“科學家羣”“企業家羣”等等,這些熠熠生輝的羣體,代表着師大人才培養的質量;深耕卓越教師培養,領銜多學科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標準制訂,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中學校長培訓模式,深度參與上海和長三角教育綜合改革,成功舉辦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依託優質教材將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向海外輸出,以孟憲承、劉佛年為代表的一代代師大教育家,成為社會主義師範教育和中國特色教育理論、教育改革實踐的開創者、推動者等等,這些不勝枚舉的成績,體現了華東師大努力為教育現代化立標杆的擔當和作為。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華東師大涌現了以戴厚英、王曉玉、趙麗宏、王小鷹、孫顒、陳丹燕、宋琳、格非、李洱、毛尖等著名作家為代表的作家羣和新生代作家羣。昨天著名作家、中文系校友格非從北京來滬參加校慶併發言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10月9日,學校宣傳部、孟憲承書院第三次出演了大師劇《孟憲承》,此為劇中 1951華東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成宣佈學校成立,兩邊是當時的立校宗旨。

敢為人先之路:人文領域的首個、攻克“卡脖子”技術

1959年學校被中共中央指定為全國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高校,2006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2021年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斐然。

從大夏校友郭大力翻譯《資本論》首箇中文全譯本、吳亮平翻譯《反杜林論》首箇中文全譯本;從劉佛年編撰中國第一部教育學教材,“胡煥庸線”劃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呂思勉“精熟全史”位列“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馮契建構“智慧説”新視角;

到在工業控制可信軟件、光鍾、光子芯片、超限制造、綠色碳科學、基因編輯、河口海岸等領域潛心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着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從抗戰西遷,大夏王伯羣先生帶領師生們堅持苦教、苦學、苦幹之“三苦”精神,將文明的薪火播灑在西南腹地,從劉佛年校長等在《人民日報》率先疾呼“給高等學校一點自主權”,到與美國紐約大學聯合創辦上海紐約大學……正是一代代師大人“敢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才能收穫別樣的風景”。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胡煥庸先生(右)提出的“胡煥庸線”劃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2011年1月,由美國的紐約大學和華東師大聯合組建的上海紐約大學批准獲建,2013年首批學生入校。此為目前位於浦東的校址

70載一路走來:掌聲獻給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師大人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70載一路走來,積澱的是行穩致遠的長度、追求卓越的高度、人文薈萃的厚度、愛在師大的温度。70載一路走來,每一位師大人名字都值得被銘記,每一點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支持都值得被感恩,他們共同點亮了學校歷史長河的璀璨星空。讓我們把熱烈的掌聲獻給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師大人!獻給每一位關心支持學校發展的師大之友!

2021年10月16日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10月16日,閔行校區和普陀校區分別舉行了升旗儀式

——選自《求實成就卓越,教育創造未來:在華東師範大學70週年校慶大會上的致辭》

【《未來無限》書摘】

2021年8月新書自序——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也充滿無限

小編注:1959年,英國科技哲學家斯諾在劍橋大學發表“兩種文化”的演講,對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割裂深表擔憂。時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王為松社長由此向錢旭紅校長約演講書稿,認為當今科學家的人文演講稿着實不多,應成冊以示範。於是15個月後,誕生了《未來無限——一位大學校長的思索》一書。

今年是辦學超過一百四十二年(華東師大的前身包括:1879年建校的聖約翰大學的主體、1924年建校的大夏大學、1925年建校的光華大學)、1951年正式組建的華東師範大學建校七十週年,王為松校友的熱情邀請更顯意義和價值。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未來無限——一位大學校長的思索》,錢旭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

兼具人文和量子思維的共享:

過去是唯一的真相,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我在演講中常常與聽眾共享:過去存在唯一確定的真相,而未來則充滿無限的可能。我會自嘲地解釋,這句話不僅非常人文,也非常科學,同時很有點量子思維。科學是一種新陳代謝的進化、一種無盡的前沿。科學不斷地證明科學的並不一定十分科學,科學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永無止境地向真理趨近。。

瞭解過去,把握當今,是為了擁抱未來。四百年前的科學、當今的科學、未來的科學,不是同一個含義,我們不能成為生活在當代的行屍走肉般的“古人”。有時像牢籠一樣禁錮人們思維的恰恰是以笛卡爾、牛頓等為代表的經典確定慣性的思維習 慣。

微觀和生命中會充斥重疊、糾纏、不確定的量子現象及奇異規律。對於一個電子、人生、社會的未來“軌跡”,人們可能會想當然地有多種描述。一類視“軌跡”為無可辯駁、清晰明瞭的軌道,如同經典科學描述的宇宙行星運動,萬年後發生的日偏食、月全食可以預測得不差分秒;而另一類則視“軌跡”為明暗恍惚的雲霧繚繞,或出或隱,無處不在又居無定處,如量子學説中的“雲”,老子所説的“道”。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量子學説代表人物普朗克(右)和經典力學代表人物牛頓(左)

人們往往更習慣、更喜歡前者的確定和可精準預測的恆定“軌道”,而懼怕、迴避後者的不確定和測不準的“雲霧”。但事實是,後者卻非常符合電子、人生、社會的眾多實在。前者代表了一個經典的“被動的”世界、有限的世界,後者恰恰代表了量子的“主動的”世界、無限的世界。擁抱了“不確定”“測不準”,就擁有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因為機遇或者危機都暗含其 間。

2020年是兩種文明的分水嶺:

改變思維才有可能帶來巨大變化

就人類集體而言,未來社會取決於關鍵時間節點的發展選擇與轉向。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公元1347年的鼠疫、公元1939年開始的二戰、公元2020年暴發的疫情等。而2020年是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演化的分水嶺!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拉開了人類和變異病毒的又一次競爭

我強調這些時間節點,並非時間本身有什麼特殊意義,而是強調在此關鍵節點前後,人類思維的重大變化,以及新思維可能帶來的未來產業、社會、文明的巨大改變。思維和思想的關係,就像蘋果樹與蘋果、漁與魚、麪包機與麪包之間的關係。如果能讓每個人學會多樣的思維,猶如學會種蘋果樹、學會釣魚、學會做麪包,那麼,思想就能豐收,各式各樣的蘋果和魚及麪包就會滾滾而來。

錢旭紅

2021年8月1日

——選自《未來無限:一位大學校長的思索》之《自序:善為無為,未來無限》

2021年6月華東師大畢業典禮致辭——

跨越兩座大山間的“內卷”“躺平”

親愛的同學們:

在你們即將跨出校門的最後一刻,我以“世界因你而不同,未來因你而感動”為題,嘮叨幾句,希望跨越你們“內卷”、不屑“躺平”,努力實現你們的夢想。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2021年6月,錢旭紅(中)參加學生畢業典禮,並號召要不屑“躺平”

成為袁隆平一樣傳播“大愛”的使節,避免“內卷”“躺平”

愛在華東師大,就是強調華東師大是有大愛的地方。所謂大愛,就是要為每個人、每個家庭,為國家發展提供幸福的解決方案,這裏不僅僅有大樓、大師、大愛,更需要你們成為向校外傳播大愛的使節。

夢後面緊跟的是思想、理想、自由而全面的思維,如此才是真正的“夢想”。

在此,讓我們懷念一下有夢想的、成為天上“星星”的剛去世的凡人袁隆平。

在成為“雜交水稻之父”之前,袁先生也有許多不順利。他大學期間正值抗美援朝時,彼時他的夢想是當空軍飛行員。他報考預備飛行員並順利通過測試,國家決定不錄用大學生;隨後想成為游泳國家隊隊員,比賽發揮失常,只得了個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被吸收進了國家隊。大學畢業,被分配至農業學校,而不是研究院或者大學,就在這純粹教書匠的條件基礎上,他開始了讓所有人“有飯吃”的研究夢想。

迎接袁隆平來到人間的是同樣有夢想的林巧稚,為了那麼多需要她的病人和產婦,她選擇了放棄自己成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權利。她的一生沒有伴侶,沒有孩子,所以林巧稚被稱為“萬嬰之母”。

袁隆平、林巧稚都是有大愛的人!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林巧稚和袁隆平,都是有大愛的凡人

有人講,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我們應當記住有夢想的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等,他們猶如一座座豐碑,引領、助推着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國度一次次戰勝困難,走向新的曙光。

無論個人、社會還是生態,生命成長的活力都體現在抵禦熵增,實現熵減,防止自發混亂度的增加,確保能夠汲取外界有益的輸入能量。放錯地方的資源叫作“污染”,放錯崗位的人才叫作“廢物”。沒有了自由而全面的生長就會“內卷”,生命失去了支點就會“躺平”。要避免這些,在保有初心使命的前提下,我們要有支撐發展的新源泉、新工具、新力量。

一生要跨越“盲目自信”“清醒自信”兩座大山,通向“自知無知”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人生如交響樂,有四個樂章, 最終通向“不知己知,自知無知”的謙和

我想在這裏送給你們一些臨別贈言。

人要走向成熟,走向智慧,必須至少先後翻越兩座自信的高山,第一座是“盲目自信”,峯高陡峭,第二座是“清醒自信”,遠不見峯,沒有止境。兩座山間以先崖低谷深後漸漸升高的山路相連。低落之處,就是人們常抱怨社會“內卷”、我要“躺平”的時空節點。

行進在此人生路上的人們,猶如演奏一首交響樂,常是先傲後卑,經歷痛定思痛,再逐步提升,終於至成。第一樂章,初始獨立的人們會巨嬰般自信爆棚,不知己所不知,停留在一葉障目的愚昧山峯傲視天下;第二樂章,一旦越過此階段,面對殘酷的現實,自信崩潰,羞愧失落,知己所不知,跌落絕望之谷,此處“內卷”“躺平”隨處可見;第三樂章,人們慢慢甦醒清醒,知己所知,積累知識和經驗而近智慧;第四樂章,漸漸爬上開悟的山坡,最終抵近真正自信的高原,而此時人們就具有了大師般的淡定,具有“不知己知,自知無知”的謙和。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1950年代,在大夏大學校址上建立起來的華東師範大學 

七十年前,華東師範大學立下了自己的夢想,為國家培養了各行各業的領袖與精英,解決了國家發展中的無數問題,深刻詮釋了“愛在華師大”的精神內涵。今天,時代的接力棒即將交到你們年輕一代的手上,相信你們能創造出更精彩的篇章。

歡迎大家在今年10月16日——七十週年校慶之日,回到母校共襄盛舉,學校永遠是你們的家!謝謝大家!

2021年6月17日

選自《世界因你而不同,未來因你而感動——華東師範大學2020屆畢業生典禮致辭》

2019年9月任華東師大校長一年接受專訪——

華東師大願景:三大使命,開出“幸福之花”

陳志文:您到華東師大當校長已經一年了,已熟悉了學校的環境,對於學校下一步發展您有什麼想法?在未來,您希望把學校帶到哪裏 去?

錢旭紅:一所大學必須要有願景和使命。華東師大的願景就是分三步走,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校領導集體的支持下,我推動了學校理念更新,確立和明晰了華東師大肩負的三大使命,即育人使命、文明使命、發展使命。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華東師大肩負的三大使命,即育人使命、文明使命、發展使命(截自幸福之花論壇錢旭紅髮言PPT)

第一是育人使命。華東師大肩負着改變教育的責任,肩負着育人的使命。

具體來説,就是要改變現在的育人模式,培養自由的、全面發展的人,要在黨和國家的站位上,用專業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解決千家萬户的煩惱。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是作為世界一流師範類院校的失敗。

第二是文明使命。關於文明,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華文明在近代曾面臨衰敗乃至消亡的危險。我們是通過學習和借鑑西方文明發展起來的。

我們如何才能對世界文明作出較大貢獻?在我看來,只有建立能夠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體系,才能使我們贏得真正的自信,真正為世界作出貢獻。這是我們對世界文明作出較大貢獻的文明使命。

第三是發展使命。我們需要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發現新的工具和力量源泉。近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許多重要工具和動能都並非源自中國,比如發動機、蒸汽機、化石能源、核能等。今後,我們要創造能夠推進社會發展的新工具、新源 泉。

比如生態,如果人類社會能夠很好地與生態相融相處,形成生態工業、生態產業,就能夠既實現工業目標,又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比如人工智能,智慧是人類社會的最大資源,中華民族是具有人類最高智商的羣體之一,人工智能可以進一步跨越人口紅利,解放人類的智力資源,這也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綜上所述,尋找新的發展工具和發展能量來源,就是我理解的發展使 命。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2021年10月《科學》Sicience雜誌以特刊方式對“幸福之花”學科交叉項目成果做了報道

這三大使命最後凝聚成一句話,就是我在華東師大提出的“幸福之花”的概念。“幸福之花”更多的是指對社會的關愛,是要為校園、為全社會提供幸福的解決方案,也是對“愛在華東師大”的真正的詮 釋。

在“幸福之花”的落地方面,我們目前主要聚焦五個領域,也可以説是華東師大“幸福之花”的五個“花瓣”。首先是“教育+”(Education Plus),即所有學科都要支撐教育,教育要輻射多個學科。比如,要思考如何把教育模式和腦科學相結合,如何把閒置的智力資源激活。另外四個領域是“生態+”“智能+”“國際+”“健康+”。三年內,我們要在這五大領域取得突破,取得明顯進 展。

小編注:2021年10月15日晚上,“幸福之花”學科交叉發展論壇在校科學會堂成功舉辦,智適應教育系統、音樂畫、超限制造、老子思想域外傳播、量子思維等學科交叉項目上台交流,令人耳目一新。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幸福之花”先導基金(來源同前一張)

——選自《中國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關注人的價值——接受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原載中國教育在線2019年2月27日

2014年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致辭——

共讀《道德經》:與德為伴,無欲則剛

親愛的同學們:

就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言,中西方的切入點就不一樣,思維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樣。蘇格拉底説: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而老子説:不言之教。兩者殊途但可同歸,各有所 長。

當人們將自己歸屬為自然和規的一部分,謙虛地放下自我,與道同行,就能更容易地接近真理、發現規律和解決問題;以德為伴,就能內心幸福、長遠順利。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老子和蘇格拉底思維方式並不相同,但殊途同歸

我將從現代角度品悟《道德經》的思維,與大家共勉。

善始善成。絕大多數成功的研究成果,儘管經歷了過程中的磕磕絆絆,其最終的勝利往往來自開題時的獨具匠心和特立獨行。當你剛剛開始研究生生涯,從第一天起,就要敢於探索並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規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 半。

善行無跡。互聯網上的電子信件傳遞,環保節約又便捷,與古代寄信的驛馬驛站相比,更能體現“善行無跡”。同樣,在我們的研究中也要“善行無跡”,要有所創造,但不要有複製抄襲等不良行為,哪怕只是蛛絲馬跡。

創新需要遵守創新的底線,那就是不能違背最基本的學術倫理,我還要強調一下容易被人忽視的學術倫理,即防止“自我抄襲”。如果杜絕了自我抄襲,那就更容易杜絕對他人的抄襲。

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僅僅為表面的美而美,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善良和美,就不是真正的美;如果僅僅為了體現善而行善,而不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慈善,就不是真正的 善。

如果大家能將真理追求、文明覆興當成自己的使命,能與道同行、以德為伴,就能“無欲則剛”,善美就會不期而遇。在種種學術弊端的名利誘惑面前,你們就會百毒不侵。

大制無割。今日的3D打印能使工業製造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不再需要傳統的剪裁分割、零件模塊組合,生動地體現了“大制無割”。在社會治理管理中,也要“大制無割”,使得治理成為連續性的系統,讓任何有能力的人在此制度下都有自由流動和發展的機遇。

善建者不拔。就地取材、修舊如舊的古建築,恢復自然、系統再造的河流生態,都生動地闡述着摒棄“拆遷”嗜好的“善建者不拔”。它啓迪我們,不要輕易否定你過去的所學所能、人生經歷和知識結構,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運用你的已有,創造新的自我,研究出新的成 果。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中國最早的哲學典籍《道德經》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成為錢旭紅在華理時給本科生的普及必修課

我和大家重温人類最早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就是提醒各位,我們不但要得心應手地運用和創新現代的西方思維方式,更要發揚光大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藴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只有這樣,你們才能有獨步天下的本領,我們的文明才能有百鳥朝鳳的吸引力和魅 力。

2014年9月3日

《與道同行,與德相伴,善行無跡——華東理工大學2004級研究生開校典禮致辭》


      作者:錢旭紅

      編輯:錢亦琛

      責任編輯:李念

      照片:“幸福之花”論壇,李念攝;華東師範大學官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254 字。

轉載請註明: 錢旭紅:當校長走過13個年頭,對卓越“自知無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