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是哪國人
吳起,戰國期間的軍事家代表、政治改革家,與孫子並稱為孫吳,死後他被列入唐、宋武廟內,其政治改革、軍事思想均對後世造成巨大的影響,其軍法在歷史上佔據極大的地位。他一生共侍奉過魯、魏、楚三國的君主,那麼他到底是哪國人呢?
吳起塑像
吳起,戰國時期出生於衞國,但隨着離開衞國後他求仕途中的不斷易主,其國籍也由魯變為魏變為楚。
吳起家庭較為富足,但由於他一心追求功名利祿最終將家財耗盡,更是不顧孩子與母親,一心要做大官卿相,起初追隨曾子學習儒學,後來由於過於不孝被曾子所不齒,遂與之斷絕師徒關係,吳起便開始拜於魯國季孫氏門下開始學習兵法。
在侍奉魯君時期,吳起更是不惜殺妻求將,最終領兵打敗齊國。後由於魯君懷疑吳起,加上唯恐與衞國反目成仇,於是將吳起罷官。
吳起隨後投奔魏國,起初,吳起在魏國大顯身手,屢破秦國將其領土收於囊中擔任西河郡守,此期間更是創下了從未兵敗的豐功偉績。魏文侯死後,其子繼位,聽信公叔的讒言,對吳起心生猜忌不再重任,於是吳起離開了魏國。
吳起離開魏國後,轉投楚國,其政治主張深得楚悼王的賞識,遂擔任楚國的最高官職,主持吳起變法,因此激發了與貴族之間的矛盾,雖然國力取得了昌盛,但在楚悼王死後,吳起也遭到了貴族誅殺,變法告敗。
吳起是一個功名至上的急功近利者,為謀得成功不顧一切,但他極強的政治與軍事才幹使他在為不同國君任職時期均取得了不俗的功績。
吳起白起
吳起、白起,二人被稱為戰國戰神,即戰國年間最為傑出的兩名軍事將領,其中吳起領戰最多,歷仕三國共領軍七十餘戰創下不敗之戰績,而白起殺敵最多,斬滅的敵國士兵共150萬人左右,長平之戰擊垮趙國,南郡之爭痛打楚國。那麼二者之間,誰更勝一籌呢?
白起畫像
白起一生指導過眾多重要戰役,殺敵無數,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甚至被稱為殺人魔。白起的作戰指導藝術,是戰國期間戰爭發展水平的代表,他用兵擅長分析敵我軍情,然後根據不同的形勢選擇最為恰當的戰略方針對敵方發起攻擊。比如伊闕一戰,白起選擇集合軍力,逐一擊破;鄢郢之戰時,他採用掏心戰術,加以水攻;華陽戰役,他領軍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假降誘敵離開陣營,從而分割圍攻,創下了先秦戰史上殲敵45萬的戰例,也是我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的圍殲戰。
白起指導戰爭有三大特點,一是不僅僅旨在奪城,逢戰必殲;二是乘勝追擊、窮追猛打;三是野戰築壘,誘敵突圍,這種作戰手法之先進乃前所未見。
而吳起用兵,主張以治取勝,強調對軍隊的管轄,他的軍事思想強調了軍隊能否打勝仗的關鍵在於軍隊的質量,有管理才幹的將領、有素質的士兵,紀律嚴明的軍風,論功行賞。領軍戰略上,吳起主張知己知彼考察敵情,且注重隨機應變。
吳起是繼孫子之後,又一將作戰戰略與軍事理論相結合的人,軍事上與孫武齊名,改革上與商鞅並稱。無論是白起或者吳起,都是歷史上留名的偉大軍事家。
吳起兵書
吳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兵家典籍,由戰國軍事家吳起所著,武經七書之一,是反映了先秦時期中華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吳子兵法
該兵書產生的歷史條件是封建制度初步建立,戰爭軍事思想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加之軍隊組成與兵器的變革,導致了作戰方式的變化,該典籍論述了軍事理論、軍隊建設以及戰術指揮方面的見解。
吳起在書中講述了其戰爭觀,主張慎戰、軍政結合,歷史上記載吳起共著有兵法48篇,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六篇,即該兵法中的六篇。
“圖國偏”講述的是吳起認為於一個國家而言,向內修德與向外武裝二者必須兼備,不可有所偏向與側重,只有二者均衡才能使國力強盛,這也是吳起最為根本的戰爭論。
“料敵篇”講述的是吳起認為將領帶軍打仗時,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於是他十分重視對於敵我軍情形勢的勘察與分析。
“治兵篇”,吳起認為帶兵打仗的關鍵在於兵士的素質而不是兵力的雄厚,以治取勝,軍紀必須嚴明,賞罰公正,如此才能正軍心,不潰散。
“論將篇”講的是吳起認為將領最重要的是具備管理與謀略才能,驍勇並不是最重要的,將帥必須賞罰分明,統軍、作戰需剛柔並濟。
“應變篇”講的是作戰須根據情形隨機應變,及時調整作戰計劃。
“勵士篇”在於鼓舞軍心,振作士氣,對於作戰打仗的重要性。
吳起兵法是孫子兵法的傳承與發張,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是我國曆史上軍事典籍中不可泯滅的重要代表。
孫武和吳起
我國曆史軍事上有兩位傑出的人物,並稱為孫吳,其中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孫武,即我們口中的孫子,另一名就是吳起,兩位都是春秋戰國年間偉大的政治、軍事家。
吳起畫像
孫武,字長卿,被後世稱為兵聖,也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是兵家、東方兵學的鼻祖與先師。
吳起,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是供於唐朝武廟中的十哲之一,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是我國曆史上以研究學術出身,最終步入仕途大放光彩的人物典範。
中國傳統兵學通常會將二者並稱,普遍大眾的看法認為孫子地位略高於吳起,其實二者之間存在着不少異同。
孫子專注於兵法,對於具體的戰爭性質以及政治方面很少會有觸及,而吳起卻對這些方面也有自己較為深入的看法。吳起善於對戰爭定性,且十分重視政治與軍事方面的關係,認為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割裂也不可有所側重,一個國家的強盛必須內德與外武結合。
孫武重“道”,吳起論“和”,其實二者在本質上的主張是一致的,兩種主張的目的和作用都在於帶兵必須以身作則,親近兵民、教導兵民,如此才能籠絡人心,匯聚羣力,壯大自己的競爭力。
此外,孫武二人都強調慎戰,一場戰爭的副作用,即便取得勝利,也有可能帶有隱含的危險,最終導致亡國的下場,戰勝易,守勝難。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出自史記,司馬遷著作,是我國曆史上三個傑出軍事家的合傳,主要由孫子傳、孫臏傳、吳起傳組成。本文全篇內容以兵法作首尾,內文中穿插兵法加以聯結。
吳起畫像
孫子傳,即吳宮教戰的典故,講述的是當年吳王讀了孫子的兵書後,決心考驗一下他是否真的如書中一樣會帶兵。孫武問可否用婦女練兵,皇上同意後,他令兩名寵妃當隊長,選108位宮女操練。孫武先向其講解號令規則,確認其聽清楚後便開始操練,結果第一次一片混亂。孫武稱沒有講明乃為將我的過錯,於是再次反覆重申,結果第二次操練還是一塌糊塗,此時他説已經講明還不規範,就是隊長的過錯了,於是不顧皇上求情以軍將職權決意要殺二位妃子,從宮女中選出兩名隊長,再次操練便全體合格了。
孫臏傳,講述的是孫臏以兵法“圍魏救趙”奪回邯鄲的故事,當時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國龐涓攻佔,孫臏作為軍師建議將領田忌不要正面攻奪,而是直至魏國都城大梁,殺他個措手不及,使其率兵回救,便能一舉奪回邯鄲。果然不出其所料,龐涓不能兩頭顧,遂前去救大梁使邯鄲還於趙國手中。
然而吳起傳,講述的是他歷仕過魯、魏、楚三個國家,分別立下戰功,尤其是在魏楚時期,一度使其國力昌盛、國富兵強。在魏時,吳起創下七十餘戰不敗的戰績,奪秦國領土,建魏王大業;仕楚時,吳起主持吳起變法,壯大了國力,也成為商鞅變法的先例。
《孫子吳起列傳》是司馬遷將不同年代、經歷、國家的三位軍事人物串聯在一起,形象地刻畫其軍事才幹,使歷史典故栩栩如生呈現在後人眼前。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為戰國初年楚悼王執政期間,立吳起為最高官職令尹,來執行楚國的政、法、軍等多個方面的社會改革。楚悼王去世以後,該變法遭到了舊貴族的一眾反對,最終告敗,但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國力逐漸昌盛,甚至聯趙打敗了魏。
吳起畫像
楚國本身國土、人力均十分博大,是戰國時期極為強大的勢力,可惜由於政治、經濟的衰敗使得國立衰退,楚悼王時期不斷遭受外國侵犯割地,無可奈何之下正逢吳起來到楚國為楚悼王分析國情,衰因在於大臣貴族集權嚴重,必須明令政法明法審令才能轉變困境,遂令其主持變法。
吳起上任後,推行各種舉措,公平公爵的俸祿,取消三代以後的世襲俸祿,廢除特權,減少財政支出,填充地廣人稀地區的貴族,開發偏遠地區;革除閒職,削減俸祿,重用賢臣,整治貪污;統一風俗,糾正不正之風;嚴明紀法公之於眾;改築城法建設國都;加強軍事實力。但是最終,楚悼王去世以後,舊貴族羣起叛變攻伐吳起,最終被射殺分屍,變法以失敗告終。
雖然變法沒有繼續推行,但是帶來了相對顯著的影響力,是一次打擊貴族特權的變革,其目的在於富國強兵,楚國也確實因為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力更為強盛了,攻打他國的競爭力也變強,甚至能為趙國提供援助打敗魏國。該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轉變,也影響了後來的商鞅變法,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