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萬之眾,一戰使魏武卒揚名天下,魏國傲視羣雄!

之後吳起率領魏武卒橫掃天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敗的神話!

但是在之後魏軍遭遇馬陵慘敗,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馬陵之戰是魏武卒乃至整個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對歷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馬陵之戰,看看魏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前國際形勢劇烈變化

馬陵之戰前齊國在桂陵地區伏擊了龐涓,粉碎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魏國主力部隊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魏國依舊不失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桂陵之戰失敗的時候國際形式發生劇烈變化,魏國西部地區的秦國任用商鞅變法,開始逐漸強盛起來;魏國中間的韓國任用申不害變法,國治兵強。

兩國的崛起迅速擠壓魏國的生存空間,為什麼這樣説?文字是很難解釋的,我們比照着圖一看就清楚。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秦國北部、西部地區是黃土高原,貧瘠的黃土高原對農耕民族來説根本就不是一塊好土地,秦國犯不着為了一塊貧瘠土地與義渠、其他夷狄部落大動干戈,因此北上和西擴的道路被截斷了。

秦國南部地區是三百多里寬的秦嶺,秦嶺海拔一般都在兩千米以上,天然的山脈截斷了秦國南擴的道路。

受制於地理問題,秦國只能向東擴張,也就是收回河西故土。魏國為了遏制秦國擴張,在河西地區修築了長城防線,築造了固陽關塞(築長城,塞固陽)。長期以來這條防線都肩負着拱衞魏國的作用,但是在馬陵之戰前固陽關塞被秦國攻破,魏國西部地區逐漸被秦國蠶食。

而韓國夾在魏國中間,把魏國一分為二。韓國的崛起必定會對外擴張,而韓國對外擴張第一個目標就是魏國。原本還有一個鄭國做緩衝帶,但是韓國滅鄭之後就十分逼近大梁(魏國都城)。

馬陵之戰前魏國主導了逢澤之會,其峯會內容就是確定魏國在中原的統治,但是韓國嚴重抵制這次會議。兩者之間最深層的矛盾就是魏國崛起會侵犯韓國的利益,而韓國的崛起嚴重擠壓魏國的生存空間,這矛盾無法調和。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因此魏惠王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決定兵伐汝州,試圖從南部地區打通魏國兩地的聯繫。但是這引起了齊國的注意,齊國不會目睹魏國的崛起,在魏國崛起的路上齊國一定會扮演一個攔路人的角色。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當初晉國沒有分家之前把中原這一圈的國家都欺負慘了,齊國作為東方大國長期淪為晉國的小弟。三家分晉之後齊國就開始盡力維持“中原均勢”,絕對不允許中原再出現一個巨無霸,對齊國來説分裂的晉國更符合齊國的利益。魏國攻打趙國,齊國出兵;魏國攻打韓國,齊國出兵,兩次出兵就是要遏制魏國崛起。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的過程

魏國派遣大軍攻打汝州下轄的梁、赫地區,韓國迅速落敗,為了避免進一步潰敗,韓國派人去齊國求援。

本着維持“中原均勢”的格局,齊國決定出兵救韓。但是孫臏比較陰,他勸齊王緩緩再救韓國,先讓韓國消耗消耗魏國實力。

孫臏不愧是孫子,想法就是陰險毒辣。當年趙國求援的時候,齊國硬是等邯鄲城破了再出兵援助。今日韓國求援,齊國硬是等韓國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求援。硬是等三晉內部消耗的差不多了,齊國才出來擔任救世主的角色。

齊國出兵之後魏國火就大了,我打趙國的時候你從中作梗,我現在打韓國你還從中作梗, 你非要跟我過意不去啊。既然你(齊王)那麼想湊熱鬧,那我們進去你家(齊境)鬧鬧。魏國迅速撤回在韓國的魏軍,派遣太子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大舉攻齊。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太子是下一任接班人,太子親臨戰場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國破家亡之日,太子垂死掙扎;其二就是國家傾國出兵征戰,國君不放心其他將領獨掌兵權,所以讓太子上場。無論是哪種可能,此番魏國派太子領兵打仗,都足以看到魏國有多重視伐齊了。

魏國出兵伐齊的時候齊軍已經進入魏境了,魏軍要想全心伐齊必須先肅清境內的齊軍。孫臏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設計聚殲魏軍,通過“減灶計”製造齊軍逃亡的假象。

三晉素來輕視齊國,認為齊人膽怯。此番魏國大舉伐齊,龐涓認為齊軍必會惶恐,孫臏將計就計,通過減少爐灶來製造假象。

龐涓心想大軍出行總要吃飯吧?你吃飯肯定需要爐灶吧?我看你有多少爐灶就能猜出你有多少人。當時龐涓發現齊國的爐灶夠十萬人吃飯, 但是走了三天發現爐灶變少了,爐灶只夠五萬人吃飯。再走一段時間發現爐灶又少了,只夠三萬人吃飯。龐涓大喜,道:“我就知道那幫人膽小怕事,你看他們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才幾天,他們的人都跑了一半了。(我故知齊軍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於是興奮的龐涓帶領精鋭火速追趕齊軍,但是在馬陵地區遭到了伏擊。史書描述馬陵地區為: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這個地方素來是戰略要衝,魏國和齊國在此地多次展開會戰,此番龐涓從此處伐齊也不意外。但是龐涓沒想到的是齊軍並不膽怯,孫臏在馬陵兩側的山谷裏埋伏了上萬弓箭手,約定以火為號。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當時孫臏還把路邊的大樹樹皮剝了,上面刻着“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路過此樹的時候看見樹幹上有字,所以點燃火把看看是什麼字。但是火把一點燃,齊國弓箭手萬箭齊發。龐涓又一次輸了,龐涓見大勢已去就抹脖子自殺了,臨死前説“遂成豎子之名。”之後齊國大舉進攻魏國太子率領的軍隊,俘虜魏國太子申,魏軍幾乎全軍覆沒,馬陵之戰就此結束。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的影響

馬陵之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成豎子之名,孫臏名傳於世,千古流芳。但是馬陵之戰的間接影響非常大,大到影響歷史的走向,最主要的三個影響如下:

魏武卒實力大損

魏武卒是魏國縱橫中原的基石,而馬陵一戰使魏武卒數量鋭減,魏國在中原的統治嚴重動搖。當然了,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魏國不重建魏武卒?這一點有很多原因,魏武卒的戰鬥力憑什麼那麼高?兩點原因:1、士兵作戰積極性;2、裝備。

魏武卒的來源是奴隸,吳起解除了他們奴隸的身份,同時給他們分配土地、免除税賦,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同時吳起還意識到了,兵不在眾而在治,他通過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強化武卒單兵作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説白了,吳起就是搶在大家面前訓練職業軍人。但是在魏惠王時期韓國、魏國都在搞新軍,原本的優勢沒有了,大家都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魏武卒只能憑藉實戰經驗、裝備優勢碾壓其他軍隊。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但是馬陵一戰魏武卒死傷慘重,就算再培養新軍,那也沒有實戰經驗,發展十分緩慢。而且裝備是一個大問題,每個魏武卒都身佩甲冑、弓弩、兵戈、劍,這一套裝備非常昂貴,更別説搞幾萬套了。魏國全盛時期也不過是5萬武卒,魏惠王時期的魏國財力根本就不支持他重建魏武卒。就算魏王豁出去了,砸鍋賣鐵搞魏武卒,齊國會坐視他重建魏武卒嗎?不會,齊國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止魏國重建魏武卒。

總之魏武卒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這種軍隊是難以複製的,至少在魏惠王時期魏國無力重建魏武卒。魏國失去這一助力導致國家走下坡路,魏國在中原的統治嚴重動搖。同時引起了兩大連鎖反應,影響了歷史走向。

齊國維持“中原均勢”

齊國一直致力於維持“中原均勢”,避免中原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馬陵之戰過後魏國失去統一三晉的能力,但是魏、韓、趙都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他們抱團取暖,形成了三晉聯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齊國、秦國的侵略,但是三晉畢竟分家了,他們再也不能放心的把後背交給對方,魏、趙、韓三國各個心懷鬼胎導致三晉聯軍始終沒有什麼大作為。

齊國原本是有機會趁馬陵之戰後擴大戰果的,但是內部出現政治鬥爭,田忌出走楚國、孫臏隱姓埋名,一時間軍隊沒有了主心骨,導致齊國錯失良機。但是齊國在之後開始不斷修正,雖然錯失了最佳時機,但還是成了東方霸主。

魏國無力阻止秦國東出

魏國長期擔任封鎖秦國的重任,在河西地區壓得秦國喘不過氣,在商鞅變法之前被欺負的非常慘。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而馬陵之戰讓魏國迅速變弱,此消彼長導致雙方攻守易形。秦國迅速收回河西地區,並且開始逐步蠶食三晉。秦惠王時期秦國吞併巴蜀之後居高臨下,三晉面臨嚴峻的考驗。試想一下,如果魏國還是那個強大的魏國,秦國還會這麼順利的東出嗎?不,絕對不會。秦國自身實力的提高固然是東出的一個因素,但魏國的衰敗才是秦國東出的直接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6 字。

轉載請註明: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