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北京市2019年中考現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文|熊丙奇
如果説高考是學生進入大學的入門考試,中考就是學生進入高中的必修課,是參加高考的前提。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趙超建議,普高錄取率達到80%以上。
這一建議得到很多網友呼應,認為這一改革建議“接地氣”,並稱“早就該這樣了”。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高中階段(普高+中職)的毛入學率達到91.2%。根據這一數據去看,我國已基本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
但在現實中,還是有許多家長對高中升學率不滿,他們關注的是上普高。這與現有的就業市場有關,在不少家長和企業的心目中,中職並非高中,是比普通高中“低人一等”的。近年來,一直有普及普通高中的呼聲。
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呼聲?這要結合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來看。
實行“普職分離”是我國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戰略,其目的是保持高中階段教育有合理的結構:既培養學術型人才,又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國家要求各地在舉辦高中階段教育時,要做到比例相當。
2005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
即職業教育佔中考和高考招生的“半壁江山”。普高錄取率保持在50%也是這樣來的。
在已經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後,我國確實有必要調整發展高中教育的戰略。考慮到現實存在的中考升學焦慮,以及中職學校具體辦學情況,我國有必要適度放開“普職比”限制,但這需要因地因時制宜,小步前進。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佔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1.70%。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佔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46%。“普職比”已經降為6:4左右。
對此,有關方面明確表示,要重視中職招生,並適度增加中職招生規模。各地為了完成中職招生計劃,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包括禁止沒有達到普高分數線的學生到普高借讀,普高不得違規招收線下學生,對違規招生的學生一律進行清理等。但效果不佳。
這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在現有的社會評價下,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初中畢業就去讀中職。在崇尚學歷的社會環境中,中考時的普職分流,實質變為分層,家長有很強的被分層焦慮。
再者,在缺乏認同的辦學環境中,中職學校的辦學,也存在質量不高,缺乏特色的問題。一些較好的中職,為吸引生源,採取的辦學模式是普高化、應試化,就按普高模式教學,學生畢業後參加高考。
所以問題就在於:家長對高中錄取率不高不滿意,對中職教育質量同樣不滿意,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應該是未來教育改革探索的方向,或許不宜簡單在某一方向發力。
從國外中職教育的情況看,當前採取綜合高中辦學模式的居多,美國和加拿大都設立綜合高中,美國於1917年推出《史密斯·休斯法案》,確立了以綜合中學為主要力量、普職融合的中等教育體系。
在加拿大,綜合高中通常開設160—170門左右的課程,其中有大約六七十門技職課程,比如木工、烹飪。
英國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是把中學分為文法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三類。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政府制定了《綜合中學設置促進法》,此後綜合中學快速發展。雖然近年來英國也在對綜合中學普職融合的方式進行修正,但綜合中學還是中學的主流。
回到中國去看,針對這種現實情況,各地有必要根據自身條件調整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戰略,在結合本地教育發展以及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自主調整普高和中職招生比例。
有條件的地方,完全可以探索建綜合高中的高中發展模式。即不再實行“普職分離”,把所有高中均建為綜合高中,既有學術性課程,又有技職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在高中畢業後,再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進普通院校還是職業院校。
這既可解決家長的普高焦慮問題,也為職業教育留足了空間。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陸玖 校對:劉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