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2屆畢業生,1949年9月入學高中,是上海解放後的第一批高中畢業生。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的1952屆畢業生中,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其中獲評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就有8位。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袁權、王迅、鍾萬勰、沈元壤、曹春曉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陳君石、葛脩潤。
一所中學何以人才輩出,中學教育播下的種子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日前迎來正式建校120週年紀念。這篇文章從1952屆黨員院士校友看辦學特色,析人才成因。
從1952屆黨員院士校友看“青鋒”亮色
陳宏觀
南洋模範中學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南洋,南洋是晚清時期,長江以南靠海洋區域的稱謂,和“北洋”相對應。學校源自南洋公學,和交通大學同根同源,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新式中小學。“愛國榮校”是學校的本色。二是模範,建校之初,科教救國,定位就是“開風氣之先”,首辦國立新式學堂,以立模範,“模範”是學校的底色。三是,1950年毛澤東主席為我校學子的親筆題詞“青鋒”,“青鋒”成為了學校的亮色。
(校園裏的醒獅雕塑)
長期在南洋模範中學任教的趙憲初先生曾言“南模有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有學好科學、發展科學、為國效勞的傳統”,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無產階級傑出的文化戰士”鄒韜奮,“殲八之父”顧誦芬等37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王選、厲以寧、姚明三位校友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100名傑出貢獻人物”。4萬餘南模學子為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1952屆學生名冊,封面寫着1952級,實為1952屆)
1952屆畢業生,1949年9月入學高中,是上海解放後的第一批高中畢業生。這屆學生是在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後的1946年入學初中的。求學期間,經歷了日寇肆意的欺凌、國民黨反對派悍然發動的內戰、新中國建立後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南模中學期間,這屆學生受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受學校黨組織(含學生地下黨組織)和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的影響,不少人蔘加了“號角社”、“晨鐘社”等進步社團組織活動。在社會主義改造、建設浪潮的激勵下,勤奮讀書。特別是1950年4月毛澤東主席為學校壁報親筆題詞“青鋒”,鼓勵同學們“爭做青年先鋒”,勉勵同學們“手執青鋒衞共和”,1952屆學生都是親歷者。當年畢業學生454名,絕大多數人考上各類高校,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中獲評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高達8位。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袁權、王迅、鍾萬勰、沈元壤、曹春曉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陳君石、葛脩潤。有如此成就,細想起來,也不是偶然的。
想祖國之所想,學祖國之所需,行祖國所用事。八位院士,開創了多個第一。考入浙江大學化工系的袁權院士,終身從事石油研究事業,開發了城市煤氣工業生產的新技術,是中共十四大代表。小學、中學均就讀於南模中小學,考到同濟大學橋樑與隧道系就讀鍾萬勰院士,是中國計算力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1996年,優秀共產黨員鍾萬勰帶着他提出的“離散辛數學”理論去斯坦福大學力學所講學。開始時備受質疑,報告結束時,獲得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事後,鍾院士驕傲地説:“外國人在這個領域做了這麼多年的莊,我們中國人也該佔有一席之地了!”
(1952屆校友鍾萬勰為南洋模範中學120週年校慶題詞)
畢業後考入上海交大機械系,不到20歲就成為黨員的曹春曉院士,選擇了獻身國防科技事業,長期從事航空材料研究,是我國航空工業研究和應用的創始人之一。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後留學蘇聯的葛脩潤院士,為位於三峽水庫庫底的白鶴梁水文站石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提出原創性方案。2020年,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特別策劃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入黨志願書聯播”活動,遴選出99位老一輩科學家的入黨志願書,收錄了葛院士1985年3月的《入黨志願書》:“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敢於不怕艱難險阻,攀登科學高峯;在科硏崗位上努力起先鋒模範作用。”
(曹春曉院士為南洋模範中學120週年校慶題詞)
王迅和54屆的王選是長期我校就讀的兄弟院士。中學讀書時間,王迅院士便立志報考物理學科,畢業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便再沒離開過復旦物理系。1956年本科畢業那年的建軍節當天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輩子獻給了祖國的物理科研和教學事業,75歲高齡還站在復旦大學物理系講台上給本科新生授課,成為“學生中崇拜的老師之一”。他曾經寫過一篇《我的教師生涯》,文章的最後有一句話:“我不喜歡別人稱我為王院士,我是復旦大學的教授,我就是王老師。”
建校120週年之際,不少院士為母校留言,曹春曉院士題的是“模範豈止南洋,桃李滿布天下。”鍾萬勰院士題的是“百廿年,高水平,紮實辦學;長時期,跟黨走,為國育才。”作為校本讀本,學校編著《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校友院士》一書。亮青鋒,黨建引領,引路學生、繼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愛國有我,興國有我,強國必然有我。(作者繫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