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諸葛亮、荀彧、張昭;
武有呂布、關羽、張飛;
才有曹植、楊修、張松;
奸有曹操、曹丕、司馬懿;
……
若論起智謀第一,當屬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智近妖”第一幕,火燒博望坡,殺敗夏侯惇10萬大軍;
第二幕,火燒新野,大敗曹仁10萬大軍;
第三幕,舌戰羣儒,為達成孫劉聯盟抗曹的目標,以一己之力辯贏東吳總謀士;
第四幕,草船借箭,以草船誘敵,獲得曹軍10萬支箭簇;
第五幕,借東風,孔明登台施法,將西北風轉為東南風,為火燒赤壁打下基礎;
第六幕,巧借荊州,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爭奪荊州,劉備坐收漁利,諸葛亮設計襲取了荊州。
第七幕,三氣周瑜,諸葛亮連續識破東吳都督周瑜的美人計和假途滅虢計,將周瑜活活氣死在進攻西川的途中,使東吳損失了一位軍事統帥。
第八幕,智取漢中,劉備曹操爭奪漢中,諸葛亮巧施疑兵之計,並斷曹軍糧道,迫使曹操退軍,劉備遂佔據漢中。
第九幕,七擒孟獲,諸葛亮採用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使南蠻首領孟獲折服,效忠蜀漢。
第十幕,空城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領5000兵退卻西城,卻被司馬懿15萬大軍包圍,諸葛亮以一人一琴二童子,空城之計,一曲退司馬懿大軍。
第十一幕,遺計退司馬,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司馬懿見蜀軍退卻,追擊而來,卻被諸葛亮用木像遺計嚇退,可謂“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刻畫的“多智近妖”,可以準確預測對手的心理,從而定下計策,無往而不利。
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如此嗎?
歷史上諸葛亮很少參與前線戰事火燒博望坡一戰,就是劉備親自謀劃執行的,而當時諸葛亮尚在隆中,並未出山。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確實隻身前往東吳,促成孫劉聯盟,但是隨後便回到劉備軍中,並無諸葛亮“草船借箭”(實際上是孫權所為)和“借東風”(周瑜預判天氣)之事。
周瑜是在攻取益州的途中,在巴丘病故,但並無諸葛亮“三氣周瑜”之事。
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坐鎮成都,統籌全局,趙雲漢水破曹,截取曹軍糧道,使曹操退軍,並無諸葛亮漢水智退曹軍之事。
諸葛亮北伐時也無“空城計”之事。
諸葛亮長時間留守後方治國,發揮了他最大的才能。
當劉備死後,諸葛亮才單獨執掌蜀國軍政大權,在諸葛亮北伐之前,他從來沒有獨立領兵的經驗。
劉備打仗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呢?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税,以充軍實。”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何為相國?百官之首,王佐之才,如齊國之管仲,漢朝之蕭何。
管仲大興改革之法,富國強兵,使齊國稱霸春秋;
蕭何治理關中,安撫百姓、給前線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使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陳壽將諸葛亮比之管仲與蕭何,可見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有非常好的才能。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是從諸葛亮六次北伐,卻無功而返的事實,來判斷諸葛亮並非擅長領兵打仗之事。
然而,諸葛亮並非不知軍事,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軍事家。
西晉名臣傅玄曾説:
“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可見,諸葛亮同樣擅長治軍,但是治軍並非領兵打仗,而是訓練士兵,提高戰鬥力,使其成為精鋭。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衞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唐朝時也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被稱為軍事家,不僅在於他有治軍之法,還有《南征》,《北伐》,《北出》等兵書著作,更有推演兵法而成的八陣圖。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
“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生性謹慎小心,領兵時往往先確保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考慮進攻方法。
北伐的主要戰略是攻城略地,但諸葛亮缺乏冒險精神,以致喪失了一些軍事良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將軍魏延曾提出領5000兵出子午谷故道,奇襲長安,攻取西北的計策,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諸葛亮認為若行此計,這5000軍隊很大可能會被損失掉,但是蜀漢國小民疲,不能承擔這個損失。
因此,諸葛亮六次北伐,全走祁山大道,即使不能取勝,也可全身而退。
《孫子·軍爭篇》雲: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事上,進攻需要的是乘雷霆之勢,如火焰般攻擊敵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作風,與攻城略地的戰場要求相反。
何況,戰場形勢往往瞬息萬變,如果不能出奇制勝,抓住任何一次機會,攻擊敵人薄弱之處,就會喪失本應獲得的勝利。
諸葛亮雖然不擅長“應變將略”,但也不能掩蓋他在軍事上的才能。
只不過,劉備知人善任,以諸葛亮鎮守後方,既治國,又練兵,可謂一舉兩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44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毛主席7個字道破玄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