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大學生對錶情包文化的催化作用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4351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41%受訪大學生經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時使用,1.79%很少使用,僅有0.55%受訪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不能脱離表情包:“沒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靈魂。”

面對受訪大學生如此坦誠地發言,勢必有人會説:“當代大學生語言能力匱乏”“當代大學生脱離表情包就不會説話了”“網絡語言害人不淺”等等。眾所周知,語言表達需要語境。不同的表達環境,自然需要不同的語言載體。寫在書上的有“書面語”,講在嘴上的有“口頭語”,而表情包則是網絡語言的一類表達形式而已。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可因為運用的人不同,面對的人不同,總有一些情感難以傳遞。所以,《莊子·天道》有云:“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倘若,網絡社交僅僅能通過文字交流,缺乏肢體語言、人臉表情,總會產生語言上的偏差,衍生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表情的出現,正是補全了網絡社交在表達層面上的不足。

如果我們問當代大學生“脱了鞋能走路嗎?”或“沒手機能生活嗎?”想必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回答“不能”,表情包亦是如此。表情包過量表達信息,已成為暢玩網絡社交的基礎工具,給予大學生豐富的網絡社交體驗。“不能脱離表情包”並非真的“不能”,而是缺乏了實用的“潤滑劑”,網絡社交就不再那麼“好玩”“好笑”了。

如何接納“表情包”這類符號化的語言,能體現出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融合的程度。我們不僅僅要善用從線下采集“表情包”,拓展於線上;也要善於從線上採集“表情包”,使用於線下。面對不同人羣網絡交流障礙,或許我們還可以製作“表情包詞典”,讓不善於網絡社交的中老年人“一鍵表達心情”。

始終要相信,當代年輕人是善於表達樂於表達的一代。Z時代的青少年自帶語言切換開關,如同漢語切英語,家鄉話切普通話一般,轉換自如。他們會根據不同的交流對象,使用不同語言載體,力求表達效益的最大化。即便席捲網絡空間,表情包也無法束縛年輕人的語言能力,只會讓年輕人更樂於表達自己,擺脱社交恐懼。

縱觀古今,年輕人總是推動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羣體。年輕人思想活躍,近九成大學生經常使用表情包,令表情包文化與年輕人思維深度結合,進而產生更豐富有效的網絡語言。或許,在這屆大學生走入社會之後,表情包將不再是“網絡俚語”,而成為一種普遍的正規的網絡口頭語。

面向“元宇宙”衝擊現實的未來,或許十年二十年後,侷限於二維平面的表情包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立體的高清的更為誇張的“肢體表情語言”。網絡文化催動語言文化的發展,讓無限腦洞釋放無限想象,對此我們還是要積極看待。(嚴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能忽視大學生對錶情包文化的催化作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