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父母和孩子一樣,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孩子溝通時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我們根據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是否給孩子機會作出應答和反應,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保姆型

這一類父母在孩子還沒明確表示出自己需求時,就已經作出預判,並且滿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因此孩子只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可以了。沒有了溝通的理由,孩子就沒有必要去嘗試和父母溝通了,他們也不會盡力去發揮自己的溝通潛能。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生活中常看到這些父母在孩子周圍忙前忙後,而孩子則在關注自己的興趣。這類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個照顧和被照顧的關係,並沒有一來一往的交流互動。

話癆型

這一類父母往往在孩子周圍説個不停,他們認為抓住一切機會對孩子説話會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但他們往往無暇去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也沒有留給孩子機會來參與對話和互動,所以孩子對他們的語言描述不感興趣,也不會作出應答。話癆型父母希望孩子與他們的互動是一個“説”和“聽”的關係,但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把他們説的話當成“背景噪音”。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老師型

這類父母往往覺得孩子隨意地玩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會抓緊每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教”孩子“知識”。他們認為拼圖就是用來拼的,積木就是用來搭的,而書就是用來看的。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當他們看到孩子把拼圖扔到盒子裏,把書疊起來搭高,無論孩子玩得多開心,他們都會立刻糾正“錯誤”。老師型的父母希望與孩子的互動是一個“教”和“學”的過程,孩子往往感到壓力而不願多作溝通。

互動型

這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我説你聽,我説你做,或者你説我聽,你説我做。這種互動是一來一往的,並不是一方指揮另一方。這類父母會把自己變成孩子的玩伴,然後在交流中針對孩子的興趣加入合適的語言,他們往往與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看上去是在玩不是在“教”,但孩子卻最能從中學到語言和知識。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正如父母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孩子也不同的性格。我們根據孩子在與外界互動中是否喜歡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大體分為以下三種。

外向型

這類孩子就算有語言發育遲緩,也總是試圖通過其他的溝通方式,如表情,肢體語言等來告訴父母他們需要什麼或想表達什麼。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老師型”父母往往認為孩子不講話是因為懶,常會逼迫孩子講話,結果遭到孩子的明確拒絕;而“保姆型”父母則會限制外向型孩子溝通能力的發展。外向型的孩子總體來説是喜歡同人互動的,能與同伴或父母建立長時間的玩耍和互動。

內向型

這類孩子雖然也有溝通的慾望,但他們不主動提出自己的需求或想法,比如他們會站在父母旁邊等父母來詢問;看到一羣小朋友時,即使想一起玩,也只會在旁邊靜靜地看着,這類孩子並不是不願與他人互動,只是需要我們在互動中更仔細地觀察他們的溝通意圖,給他們提供啓動溝通的機會,更耐心地引導他們學會在互動中表達自己。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自我型

父母常抱怨這類孩子有時搭理父母,有時又對他們置之不理。他們會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當父母作出應答並想繼續互動下去的時候,他們好像又轉移到了別的事情上。雖然自我型的孩子不像外向型那樣積極地與他人互動,但卻比內向型的孩子主動溝通多,他們只是與他人的互動維持的時間比較短。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應該根據自己和孩子雙方的特點,針對性地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讓自己成為“互動型”父母,從而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9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