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領導的南宋北伐軍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潰敗,主和派得勢,將淮河前線邊防撤盡,向金國遣使乞和。當時張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邊備空虛,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敵求和的可恥,在一次宴會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張孝祥簡介: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於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於湖集》40卷、《於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註釋:
長淮(huái)望斷,關塞莽(mǎng)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àn)銷凝。追想當年事,殆(dài)天數,非人力,洙(zhū)泗(sì)上,絃歌地,亦羶(shān)腥(xīng)。隔水氈(zhān)鄉,落日牛羊下,區(ōu)脱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jiā)鼓悲鳴。遣人驚。 佇立漫長的淮河岸邊極目望遠,關塞上的野草叢茂是平闊的荒原。北伐的征塵已暗淡,寒冷的秋風在勁吹,邊塞上的靜寂悄然。我凝神佇望,心情黯淡。追想當年的中原的淪陷,恐怕是天意運數,並非人力可扭轉;在孔門弟子求學的洙水和泗水邊,在絃歌交秦的禮樂之邦,也已變成羶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敵軍的氈帳,黃昏落日進牛羊返回圈欄,縱橫佈置了敵軍的前哨據點。看金兵將令夜間出獵,騎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發出悲壯的聲音,令人膽戰心寒。長淮:指淮河。關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齊及關塞。謂邊備松馳。莽然,草木茂盛貌。黯銷凝:感傷出神之狀。黯,精神頹喪貌。當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滄陷的靖康之變。殆:似乎是。洙、泗:魯國二水名,流經曲阜(春秋時魯國國都),孔子曾在此講學。絃歌地:指禮樂文化之邦。羶,腥臊氣。氈鄉:指金國。北方少數民族住在氈帳裏,故稱為氈鄉。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見金人生活區的晚景。區脱縱橫:土堡很多。區脱,匈奴語稱邊境屯戍或守望之處。“名王”二句:寫敵軍威勢。名王:此指故方將帥。宵獵:夜間打獵。騎火:舉者火把的馬隊。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d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suì),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wù),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bǎo)霓(ní)旌(jīng)。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yīng)。有淚如傾。 想我腰間弓箭,匣中寶劍,空自遭了蟲塵埃的侵蝕和污染,滿懷壯志竟不得施展。時機輕易流失,壯心徒自雄健,剛暮將殘。光復汴京的希望更加渺遠。朝廷正推行禮樂以懷柔靖遠,邊境烽煙寧靜,敵我暫且休兵。冠服乘車的使者,紛紛地奔馳匆匆,實在讓人羞愧難以為情。傳説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儀仗,翠蓋車隊彩旗蔽空,使得行人來到此地,一腔忠憤,怒氣填膺,熱淚傾灑前胸。埃蠹:塵掩蟲蛀。零:盡。渺神京:收復京更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誠汴京。幹羽方懷遠:用文德以懷柔遠人,謂朝廷正在向敵人求和。幹羽,幹盾和翟羽,都是舞蹈樂具。靜烽燧:邊境上平靜無戰爭。烽燧,即烽煙。“冠蓋”三句:冠蓋:冠服求和的使者。馳鶩:奔走忙碌,往來不絕。若為情:何以為情,猶太今之“怎麼好意思”。翠葆霓旌:指皇帝的儀仗。翠葆,以翠鳥羽毛為飾的車蓋。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填膺:塞滿胸懷。
張孝祥的主要作品有:
念奴嬌·過洞庭、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西江月·阻風山峯下、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水調歌頭·金山觀月、轉調二郎神·悶來彈鵲、菩薩蠻·庭葉翻翻秋向晚、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卜算子·雪月最相宜、菩薩蠻·堵蓮紅亂風翻雨、念奴嬌·過洞庭、水調歌頭·泛湘江、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臨江仙·試問梅花何處好、湖湘以竹車激水粳稻如雲書此能仁院壁、滿江紅·秋滿漓源、水調歌頭(隱靜山觀雨)、點絳唇、有懷長沙知識呈欽夫兄弟 其二、有懷長沙知識呈欽夫兄弟 其一、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和總得居士康樂亭韻、水調歌頭(為總得居士壽)、永遇樂、初得愛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