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唐太宗被稱為

唐朝時,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表現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領對唐太宗的尊重。北方最早以遊牧民族為主,在他們的傳統裏尚武,性格比較強悍,“可汗”這一稱呼最早是用於對部落首領的尊稱。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松贊干布求親圖

發展到後來,只稱呼所有部落總首領為“可汗”或者“大汗”,各個小部落首領只稱為汗。但是遊牧民族對於自己強勁的敵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稱作“可汗”,他們崇拜強者,所以太宗才會被他們稱為“天可汗”,表達他們對唐太宗的認可。

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不僅僅是因為他軍事能力強,少數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為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李世民不單純的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圖是收復,不僅要收復地皮,還要收復人心。他一直允許少數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視他們,他們可以做生意,當官,參與漢人做的所有生產和生活活動,受到了公平的對待。唐太宗還把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幫助發展藏族文化,大力團結了藏族族和漢族的民族關係。所以從這些舉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是因為他實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會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對太宗的尊稱,也是各個民族人民對他的肯定,這也説明他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僅僅是這一個尊稱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強。

唐太宗年號

唐太宗是唐朝的時期的皇帝,唐朝最鼎盛的“貞觀之治”便是由他創立的。而之所以是貞觀之治,是因為唐太宗的年號——貞觀。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唐太宗圖片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觀”二字,就是取自於《易經·繫辭下》中的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的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我們應當順應這規律的發展。因此,“貞觀”大概就是順應規律的意思。宋朝理學家朱熹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説:貞,即正;觀,即示。“貞觀”即正示,這裏朱熹要我們正示的就是社會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唐太宗的確在正示歷史,正示社會的發展。

唐太宗定年號為“貞觀”,大概就是因為他深知順勢而為的道理。在唐太宗後來對國家的治理上,處處體現“貞觀”二字的含義。唐太宗即位後,以史為鑑,吸取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順應民心,推行了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税,福澤百姓,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更設立諫官一職,虛心納諫,魏徵便是當時著名的諫臣。唐太宗勤政愛民,他執政期間,甚至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現象。

盛唐風貌我們無法想象,只知道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更有多國使節來訪,周邊藩國上供,唐朝也成為當時的“天朝”,唐太宗更被稱為“天可汗”,後人將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參與了唐朝的建立,更主導了著名的玄武門兵變,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千古一帝。這樣一位帝皇,我們不禁想象他筆下的字該是如何的蒼勁有力,霸氣凌厲,但是事實上,唐太宗更鐘愛行書,行書相較於楷書而言,不那麼正式,相較於草書而言,又不那麼潦草,但是方便實用,又不失美觀,是集楷書的藝術性和草書的快速書寫的特點於一身的書法字體,因此,行書也叫行楷,或者行草,端看你下筆更偏向於哪一種字體了。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唐太宗圖片

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之書初師承於隋之書家史陵,又常常與當時的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切磋書藝,後來看到王羲之的《蘭亭序》,愛不釋手,唐太宗的書法字體也漸漸地向行書發展,而因為唐太宗更喜歡行書,所以大力的發展和推崇行書,使得當時的行書盛極一時,奠定了行書在今天書法史上的地位。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行書的大師,但是傳世的作品較少,至今流傳的僅有《温泉銘》、《晉祠銘》等。更值得一提的事唐太宗將《温泉銘》用來刻在碑文上,這是第一次將行書用於碑文刻字,為行書的使用方法開闢了新的領域,唐太宗為行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為一代帝王,在書法上自然需要很高的造詣,雖然他流傳的作品不多,但是從這僅有的作品裏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李世民在書法所下的功夫。


 

唐太宗論弓矢

“唐太宗論弓矢”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紀》,其中有關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馬光記錄下的有關唐太宗的治國理論和歷史故事。本文通過唐太宗與臣子討論弓箭的好壞,以表明自己即使作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國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唐太宗圖片

一日,唐太宗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説:“我年少的時候喜歡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來狩獵。後來我將我收集的弓箭給制弓箭的師傅們看,制弓師傅卻説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問他為何?師傅説,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會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麼會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我雖然是皇帝,可是並不能細緻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邊關軍隊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論弓矢後,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幾乎都與唐太宗交談過,以方便唐太宗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政治上的得與失。而從唐太宗論弓矢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瞭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愛民如子,更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進步和改善,用這樣的方式治理天下,難怪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也難怪唐朝會成為中國曆朝歷代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玄武門之變前,魏徵全心全意輔助太子,不止一次提醒太子,讓太子小心提防李世民,然而太子並沒有放在心上。接下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玄武門事發,李家兄弟相殘。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魏徵像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詰問魏徵為什麼要挑撥他們兄弟關係,其實是想讓魏徵承認錯誤祈求寬恕。但是魏徵死硬到底,一副寧死不屈的架勢。李世民才發現魏徵剛直不阿、忠心耿耿,覺得魏徵是個人才,並重用他。魏徵感激李世民不殺之恩,開始全心全意輔佐李世民,並且敢於直言。

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徵:“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説,魏徵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徵的功勞,魏徵不愧為“千古之名臣”。

後來,李世民又説:“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徵,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徵是多麼忠益的人。”

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説:“如果魏徵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裏會損失如此慘重?”

後來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説:“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這句話在生活中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多聽取別人的遇見,對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1 字。

轉載請註明: 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什麼 唐太宗擅長什麼書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