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有着諸多榮譽和頭銜,但是在清華大學求真學院,他彷彿是一個大家庭的家長,從引進師資到課程安排,事無鉅細,他都會一一過問。他還承擔了一門課的教學,講授求真書院本科生入學後必修的數學史通識課。不論是學生寫的論文,還是學生做的PPT,他都會一頁頁看過,剛剛入學的新生沉迷遊戲,他也要想辦法説服。
丘成桐曾説,“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數學基礎,就沒有良好的科技。21世紀應當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代,我要為中國數學教育服務,幫助中國成為數學強國,成為領導世界科技發展的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中國數學人才培養和數學研究發展中,除了培養博士生,他還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多個數學中心,組織各類數學會議,並且近年來花了不少時間走訪中學甚至小學,探索數學人才的早期遴選和培養。
他堅信,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是自己的責任 “我做的事情都和數學有關,即便再難,我也有很多熱情可以投入其中。”日前,丘成桐在上海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他對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的看法。
談人才培養
不能只給學生上專業課,只孤立地瞭解一小部分學問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大學者的
文匯報:您多次談到要為中國培養頂尖的數學人才,求真學院辦到現在一年半了,是否達到了您的預期?
丘成桐:求真學院成立了一年半,可以説辦得不錯。在今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中,求真的學生獲得了兩個金獎、六個銀獎,其中一個金獎獲得者剛讀完大一,我個人認為他的水平應該相當於研究生一年半的水平。
但求真學院做的,依然還不夠。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是全才,不僅數學好,物理也要很強,還必須要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因此,我們的學生除了要學習數學史,還要學科學史,學習物理、天文以及古代文學等,掌握全面的知識。
很多人認為,數學似乎和應用離得比較遠,和市場也離得比較遠,但是,好的數學家是可以解決很多現實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培養學生時要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成為全才。
去年,我邀請了一位天文學家為學生講授了一學期天文物理課程,讓學生了解天文學方面的重要發展,學生有很大的興趣。要把學生培養成大學者,不能只給他們上專業課,只孤立地瞭解一小部分學問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大學者的。真正的大學者要從豐富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生長出來。不僅中國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文化是所有人類文明的精華,所以求真的學生也要學習古詩文、東西方哲學知識。
要説對辦學的支持,現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大師的數量還是太少,我們需要更多的大師參與人才培養。大師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學問,還有視野、思考問題的高度。
中國一直有非常優秀的本科生,過去很多學生出國讀研究生,但是現在有一批優秀學生留在國內讀研究生。我們要給他們匹配最優秀的老師。
中學也同樣如此,這兩年我和不少中學有交流,普遍來説,一流中學老師的數量還是少。不過,情況也在改變。諸如深圳中學、人大附中等學校都有了不錯的老師,有些甚至可以到大學做老師,這樣的老師有比較寬廣的視野,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文匯報:您在不少場合,包括在自己的自傳中都談到要為中國培養優秀數學家,優秀的數學家有什麼標準?該如何培養?
丘成桐:數學家要研究的是大自然最深奧、最基本的原理,以及它們在科學上的應用。我認為,培養數學家的廣闊視野和胸襟,是極重要的問題。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不少從事數學研究的學者,看問題思路仍然較為狹窄,缺乏宏觀的科學觀,甚至少數人的心靈已經被種種“帽子”、榮譽束縛,對於大自然賜予的真和美,已經模糊不清。
其實,諸如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的高尚作品都可以相互啓發,讓我們的心靈對大自然的真和美產生共鳴。比如,中國古代文學水平就極高,詩詞歌賦,古文、小説、史書都能激盪人心,陶冶性情。數學史更是積聚了先賢的想法,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的數學家,值得我們學習的極多。但到目前為止,很多學者仍不瞭解當年那些大學問家是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開創意義的學問之路的,而且很多時候一些談數學史的人也不懂得近四百年來世界數學的發展,他們談的歷史對於我們研究近代數學毫無裨益。所以,我自己給學生上數學史,同時,我也認為,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去組織研究近代大學者的歷史和思想源流。
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有更寬廣的視野,視野寬廣了,走的路寬了,我們的數學才能發展出開創式的學問,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到一條前沿的、大學問家才會走的路。
文匯報:培養學生更廣闊的視野,這是您要親自為學生講授數學史課程的原因嗎?
丘成桐:是,我要求我們的學生要學習歷史、學習科學史。我給學生講授數學史,是為了讓他們知道前人的路是怎麼走的。學生上完課必須要寫研究論文,這學期80名學生寫了80篇論文,我會一篇篇看過來。他們完成數學史的論文後,還必須到中小學講給學生聽,或者講給公眾聽,這就是我們設立求真遊目講座的由來和初衷。
之所以要這麼做,普及數學史知識當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讓他們知道好文章是如何寫出來的、如何把科研成果平易近人地表達出來,這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一個好的數學家,要能夠表達自己,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表達出來,讓大家瞭解他的工作,這種能力是需要訓練的。
在我們的學術圈中,有一種不太好的風氣:有的學者只相當重視能發表的文章,但不願意寫那些普及科學、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平易近人的“小”文章;另一方面,他們又過於熱衷於寫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小”文章,即那些短、平、快,能發表出來的文章,這些文章往往缺少宏大的想法,缺少需要一步步踏實完成的大學問。
當然,這與我們的評價標準有關,因為評價體系中更關注文章的發表指標,這也使得學者不得不迎合現行評價標準,不單單是數學,整個科學界都比較普遍。
談數學研究
建設數學強國關鍵還是在人,當我們不斷解決一些舊有痼疾的時候,不能讓那些解決方案帶來新的發展障礙
文匯報:您多次提到中國要建設成為數學強國。您回來很長時間,支持、參與國內數學發展已經很長時間了。回顧這些年的工作,您是否覺得已有一些成效、變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丘成桐:相比過去,優秀的年輕學者現在確實越來越多了。至少在清華,我們的數學研究中心已經有了一大批年輕的80後學者,他們都非常優秀,我們數學研究中心的平均年齡約38歲左右。
但是,我們還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沒有突出的人才,怎麼可能強起來?!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是評審制度的導向,讓年輕人不太容易脱穎而出。比如,有時候在一些獎項或者經費評審的時候,總是希望搞“均衡”,導致年輕人無法出頭,這對於數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我們仍有很多研究方向是空白。比如,從事數理邏輯研究、特別出色的數學家基本沒有,而數理邏輯是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一。如果我們要比較快地發展這個學科,引進海外的大師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年輕學者的成長需要成熟的環境、同伴和平台,而一些成熟的海外的大師,學術事業相對比較穩定,他們更願意接受挑戰,發展另外一段事業。我們需要引進更多這樣的大師。
文匯報:您那麼長時間您以來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人才培養和數學研究上,是怎麼讓你保持這種長久的激情?
丘成桐:我做的都是與數學有關的事情,人才培養也主要是數學方面的人才,所以我有很大的熱情投入其中。我的第一個學生現在已經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了,Richard Schoen,中文名字叫孫理察。但也有不少學生缺少原始的創新想法。
數學是年輕人的事業,一般來説,35歲左右是出成果的高峯,大約是博士後完成5、6年左右應該是出成績的時候,在45歲前後可以説是研究的高峯期。
當然,也有人擁有更長的學術生命線。清華授予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數學家讓-皮埃爾·塞爾(Jean-Pierre Serre)名譽博士學位,他到了90歲還做了一些不錯的工作。
談生活和家人
父親帶給我一生的影響,現在我做的事情當然也有很多困難,但是再難也會做下去
文匯報:您在傳記《我的幾何人生》中談到您的父親。可以分享一下父親對您的影響嗎?
丘成桐:父親在我14歲那年去世,但是我一生為學做人,受父親的教誨最深,他對我的影響最大。我的父親早歲研習經濟學,後轉中國歷史、文學和哲學。在我年幼時,他的學生每星期都來我家聚會,圍繞他討論學問,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當時的我一知半解之餘,深深地感到做學問的樂趣。
父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哲學思想,如何宏觀地看問題,如何從更高維度去思考。父親生前的書《西洋哲學史》即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古希臘的哲學家,他們在自然科學和數學領域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巨大。歷史上的先賢對學問看得透徹,每每從哲學層面提問,並且通過邏輯推論,得出重要的結果。
還記得父親在《西洋哲學史》中引了文心雕龍中的一段話:“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年幼時,我雖然對其中詳情不太瞭解,但卻認為古今偉人功業,莫過於此。
父親教我古文,讀叔孫豹説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又讀《史記·孔子世家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皆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那時候的我就想,這樣的人生才堪稱偉大,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因為父親的影響,我在心情緊張時,也喜歡用讀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來陶冶性情。古文學、古代史讓我與古人神交,吸收到了他們的風骨氣概,比登高樓看得更遠、更闊。古人的成就激勵了我的志向,使我衷心地希望學業有成,送懷於千載之後。我讀詩經、讀楚辭、讀漢賦、五言、秦漢古文,朗朗上口,往往情不能自已。自然之美,慷慨之情,油然而生。讀左丘明國語,讀太史公書,彷彿與古人遊樂,凜凜有生氣,不會覺得自己是吳下阿蒙。
我太太是從事物理學方面工作的,在我們孩子還小的時候,她對家庭的貢獻更多。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我當然希望孩子也能從事數學方面的工作,但是他們對數學都沒有什麼興趣,反而對生物感興趣。
文匯報:相比很多人,您在學術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就。面對當前的工作,無論是研究還是人才培養,您還會覺得有感到困難的事情嗎?
丘成桐:所有好的事情,要把它做好,總是會有挑戰,否則不會有好的結果。比如,在數學人才培養方面,如何引進大師,就是我遇到的困難。再比如,我希望我們的學生都能成功,但是總會有人不適應,有些孩子喜歡打遊戲,我要想説服他也比較困難,有時候只有等待他慢慢長大後會有改變。
古往今來,成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很看得開。
但是,這些事情我一定要做。近年來我也希望能夠更早地發現一些有天賦的小孩,如果他們的理想是成為數學家,我希望能夠給他們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平台。假如這些孩子發展得比較好,其他孩子也會跟隨這樣的榜樣。其實,一個比較理想的情況,不在於他們最終是成為了數學家或者其他什麼科學家,而在於慢慢的由走在最前面的人帶領着、形成一種更好的氛圍,即大家的理想更多的是探索科學、從事研究,而不是僅僅為了掙大錢。這樣,我們國家才能建設成為數學強國、科學強國。
作者:姜澎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