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有三個衞城,分別為:天津衞、威海衞齊名的衞城和福建石獅的永寧衞。今天Abby要帶大家去的就是有着600多年曆史的永寧古衞城。永寧衞形如鰲魚,古稱鰲城。古時建城必有城隍,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的永寧城隍廟,不僅“永葆一方安寧”充滿傳奇故事,更是火到東南亞。
這座建於明朝的古廟,是當時永寧衞城的附屬建築,地理位置極佳,坐落於永寧古衞城的南門和小東門之間,背靠五虎山,面向深滬灣(山),將海灣的美景盡收眼底,因此有“背五虎而面金獅”的説法。加上雄偉的氣勢和壯觀的廟貌,被譽為“永寧福地”。現在因為疫情暫時關閉,但依然無法阻擋善男信女隔門祈福。
明朝開始,賜封各地城隍爵位,“京都為明靈王,府為威靈公,州為忠佑侯,縣為顯佑伯”。永寧衞指揮使,官階二品,規格較高,故永寧城隍之神勅賜“忠佑侯”。這也可以看出,朝廷對這東南形勝之地的高度重視。
現在看到的城隍廟,在清代進行擴建,現存為清代建築。整座廟佔地面積 28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偏西,三進、五開間。由門樓、前殿、戲台、拜亭、後殿和左右兩廂房組成,殿前有檐樓,抬梁式木結,前後殿均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餘為單檐歇山頂。
城隍廟主祀忠佑侯城隍爺,配祀二十四司、四大將軍、三夫人以及役吏差官等,建築宏偉壯觀,規制完備,儼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門的縮影。且石雕、磚雕、木雕工藝頗為精美,被譽為“三絕”,是泉州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在全省亦少見。
對石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這麼幾個地方:門樓兩側的“雷厲”“風行”四個石刻大字,書法遒勁、端莊大氣。拜亭兩側的清代石雕獅子栩栩如生,雕工精湛,堪稱石雕精品。廟內尚保存道光重修碑記、碑序各一方,對研究清代閩台關係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為閩南建築,木雕的部分更是不勝枚舉,舉目望去到處都是。寺廟使用了大量的木製件,梁枋、窗欞、斗拱、雀替等建築構件都是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儼然一座閩南建築文化的博物館。現在暫時關閉的情況下,在門樓的門楣上也可以窺見一斑。
步入永寧城隍廟內,有一個懸掛着的大算盤,特別引人注目。相傳,城隍爺是陰間的長官,審案時要用算盤來細算往生者的是非善惡。每當城隍爺出廟巡遊時,這個大算盤都要帶上。在坊間流傳最廣的算盤伸冤故事是:一位農婦將女兒嫁給富裕人家的傻兒子,她的女兒在婆家被虐待,每餐都吃不飽。有一天過節,她的女兒實在餓得不行,就躲在廚房吃偷吃饅頭,不想卻被婆婆發現了,婆婆一邊叫罵一邊追打,她的女兒一時緊張竟然噎死了,其婆家為了隱瞞這件事對外説是病死的。農婦不信,連夜到永寧城隍廟求城隍主持公道,並撥動了大算盤,結果當晚富裕人家便着火了,家財燒成灰燼,由此算盤伸冤的故事便傳開了,大家都説城隍爺賞罰分明。
不僅傳説很神奇,在現實生活中城隍廟能保存至今也是個傳奇故事。廟門台階下是一門明代嘉靖年間的古炮(1997年在永寧小東門出土)。你可以從斷裂的炮口遙想當年抗倭經歷過怎樣激烈的戰鬥。古炮的旁邊是石刻的“清代永寧城圖”。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三燒城隍廟而不得”的故事也被當地人津津樂道。據傳,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入永寧,想燒燬城隍廟,用稻草將城隍廟圍住,並澆上煤油,但是連燒三次都點不起火,最後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600多年來,永寧城隍廟香火綿延不斷,除石獅、鹿港兩地城隍外,分靈各地的城隍也不在少數。除了周邊晉江、惠安、台灣台南、台中等,甚至在泰國的未卡城、新加坡柏城街,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華人聚集的地方都有永寧城隍分靈各地的城隍。如果你對城隍文化感興趣,應該來這裏;如果你對傳統藝術感興趣,更應該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