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工作看書的時候 該不該聽音樂?

  當大腦需要做創造性活動時候應不應該聽歌?

  這個問題提到的“創造性活動”定義比較寬泛,“藝術創作、文學作品創作、科學家進行思考和演算”不管從直覺上還是神經活動上來説都很不同。比如寫作對於主要負責語言處理的腦區的調動肯定比較多,數學演算的話應該是前額葉主導,不過因為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極為複雜的,不可能將其定位到某些腦區,所以也就不多説了。

知乎日報:工作看書的時候 該不該聽音樂?

 

  但是,正因為任務本身不同,所以該不該聽音樂這個事就很難定性地研究。聽音樂是一定會佔用注意資源的,這點毫無疑問。比如做數學題這種需要集中注意的任務,我個人認為聽歌就不合適,但類似畫畫這種活動有可能就會被音樂啓發(比如某些旋律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場景什麼的),而作曲的話……大概會被聽到的音樂干擾吧。所以具體到不同場景,還是看個人的習慣吧。

  這個問題肯定繞不開多任務處理,那麼接下來我從這個角度説一下。已有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會導致任務表現降低,注意、工作記憶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同時處理兩個任務時,一個任務上的“成功”會促進另一個任務的表現。這方面的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和 temporal yoking effect(不知道中文該怎麼翻譯,這兩個 effect 的英文名字都比較詭異……)

  下面主要講一個比較有趣的實驗:

  實驗刺激由視覺刺激與聽覺刺激兩部分組成,每個試次中電腦屏幕上會呈現一個男性面孔或一個女性面孔,同時被試會聽到一個高頻率音或一個低頻率音(可以看這個頁面中的視頻感受一下,點 Experiment 1 就行:JiangLab Demos)。被試的任務是,在高頻音出現的時候按空格鍵,與此同時儘量記憶所有出現的男性面孔。這個學習階段結束後會有一個測試階段,用來檢測被試對面孔的記憶成績。這個檢測既測了對男性面孔的記憶,也測了對女性面孔的記憶(不要怪主試“騙人”説不用記女性面孔……)

  實驗發現,當被試聽到聽到高頻音(目標音)時,對屏幕上出現的男性面孔(目標面孔)的記憶成績更好。當聽到的音不是目標音,或聽到目標音但看到的是女性面孔時,對看到的面孔的記憶都沒那麼好。於是,聽覺任務上的“成功(探測到目標)”就促進了視覺任務上的記憶成績。

  但是也有人會問:你怎麼知道是探測到目標音促進了記憶,而不是沒探測到目標音抑制了記憶呢?實驗者當然也想到過這個問題,比如在這篇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really is a boost: Evidence from a new baseline 文章裏,有的時候圖片單獨出現(基線水平),有時候圖片和另一個任務中的目標刺激一起出現(目標刺激條件),有時候圖片和另一個任務中的干擾刺激一起出現(干擾刺激條件)。實驗發現當圖片和目標刺激一起出現時,對圖片的記憶好於基線水平和干擾刺激條件。所以人家文章標題都取得那麼懇切,really is a boost……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促進作用呢?有的人認為是另一個任務的“成功”提高了人們的喚醒水平(arousal),感性上可以理解為“更精神了”這種感覺吧,那可用的認知資源就會變多,分配到記憶任務上的資源也就會變多,於是記得更好。也有人認為是兩個任務同時進行,於是人們很難將這兩個任務“分開”做,所以只有在兩個任務上都探測到了目標物(聽到的是目標音,看到的是要記的圖片)時表現才會好。

  總而言之,這個領域還需要更多探索,比如使用的任務的難度就可能影響結果。如果太難的話會需要很多認知資源,那麼也許另一個任務就只能干擾不能促進了;如果很簡單,另一個任務也許就會起到維持“喚醒水平”、保證有足夠注意資源投入、讓被試不要睡着的作用,從而促進表現。

  最後再強調一下我對問題本身的看法,做對於注意需求比較高的事時就不要聽歌了,但像是畫畫這種本身很“藝術”又不需要注意高度集中的,看自己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5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工作看書的時候 該不該聽音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