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説到,由於劉備安插在劉璋手下最高級別內應張松的暴露,使得劉璋對劉備有了防備,這讓劉備攻取益州的過程尤為艱難,尤其是在圍攻雒城(今四川廣漢市區)的戰役中,龐統意外戰死,更讓劉備對拿下益州毫無信心,劉備沒有辦法,只好派人去荊州讓諸葛亮帶領張飛、趙雲前來援助,反正劉備自己是沒招了。
諸葛亮認為,現在急急忙忙跑去雒城沒有什麼意義,雒城久攻不下,就是因為劉璋父子與益州本土派還抱有幻想,認為劉備久啃不下硬骨頭就回退回荊州。所以諸葛亮決定率軍沿長江而上,把成都外圍城池都拿下,這樣劉璋和益州派自然不戰而降,可以和平解放成都這座歷史古城,不亦樂乎。
諸葛亮他們率軍北上後,重點要拿下的就是巴郡郡治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市,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其匯聚川蜀之眾水,為自荊州進入成都最重要之戰略地帶,拿下這裏就好辦了。負責主攻江州的是名將張飛,而劉璋方面負責守城的是巴郡太守嚴顏。在這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史實、傳説與演義互相交錯,讓整個事件如一團亂麻,不知何處是真,何處是假,真真假假混雜在一起,連分清都很難,更別説分析了。
我們先來看史實的部分。
據《三國志 張飛傳》記載,張飛不愧是威震長坂坡的一代名將,一通猛攻便拿下了江州,並擒獲了巴郡太守嚴顏。
張飛大概是要擺威風,當場就叱問嚴顏道:"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
這話説的,這江州好歹也是益州第二大城市,如果打都不打就投降,嚴顏這個巴郡太守也當得太扯淡了,所以嚴顏義正詞嚴地反駁道:"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張飛被下了面子,大怒,就説來人哪拉下去砍啦!
嚴顏沒有被嚇到,反而揶揄張飛道:“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砍頭就砍頭,你生啥氣啊!
張飛覺得嚴顏不怕死,有個性,我喜歡,於是把嚴顏給放了,然後引為座上客,好吃好喝招待。
史書的部分,説到這裏就戛然而止,嚴顏後來如何,一概沒有交代。按説嚴顏乃巴郡太守,應算是整個益州排名前五的首腦人物,若是投降劉備,至少也應是這個級別的官員,不可能從此在史書中消失了蹤跡。事實上,劉備平定益州後,把嚴顏巴郡太守的位置給了成都人張裔。張裔由一個小小的帳下司馬被提拔為大郡太守,從此以後便對季漢政權忠心耿耿,後來還成為諸葛亮的心腹親信。
而史書中既然沒有交代嚴顏的結局,那這就是説書人最好的發揮空間了。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給嚴顏一解綁,嚴顏就立刻成了帶路黨,説道:“從此取雒城,凡守禦關隘,都是老夫所管,官軍皆出於 掌握之中。今感將軍之恩,無可以報,老夫當為前部,所到之處,盡皆喚出拜降。”然後嚴顏就一路勸降過去,並以自身為榜樣説:“我尚且投降,何況汝乎?”於是益州望風歸附。最後嚴顏還成了黃忠的好搭檔,號稱蜀漢二老,在漢中之戰中立下大功。
這些當然是羅貫中瞎編的,而且編的相當扯,竟然還説劉備拿下益州後,以嚴顏大功,拜其為前將軍。劉備自己也只是個左將軍,竟然還能封拜比自己還大的前將軍,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總之,不管是從正史,還是從常理來看,嚴顏都是不可能投靠劉備的。據《華陽國志》記載,當初劉備入蜀之時,嚴顏曾捶胸頓足的説道:"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衞也!"嚴顏是劉璋親手提拔的鐵桿益州派,他是不可能加入劉備政權的。那麼,嚴顏為何會在史書中神秘消失呢?這樣一位重要人物,陳壽怎麼連個交代都沒有,隨便加一句“後住江州,病卒”會很費墨水嗎?
在重慶忠縣當地的民間傳説,可能會提供給我們另外一個答案。民間傳説,嚴顏被張飛釋放後,並沒有投降,而且在聽説劉備最終取得益州後,橫劍自刎,完成了自己的忠烈之名。所以,到了唐貞觀年間,嚴顏被唐太宗李世民追諡為“壯烈將軍”,其老家臨州(今重慶忠縣)也被改名為忠州,嚴顏還被追封為忠州刺史。
圖:忠縣兩大忠烈將軍,嚴顏與巴蔓子
這就對了,在《三國志》的記載之中,張飛表現的粗中有細,頗具政治大局觀,知道嚴顏是益州當地賢達與知名人士,不僅不能殺,還要表示敬重。而嚴顏雖然表現得不錯,但畢竟沒像張任那樣真被砍了頭,李世民用“忠烈”兩個字來表彰他就不太適合了。但如果嚴顏按民間傳説那樣後來自刎了,這事蹟就夠分量了!而後來蘇軾在經過嚴顏墓時,也為嚴顏寫了一首讚歌,順帶還把劉備諸葛亮給批了一通……
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 孔明古豪傑,何乃為此事。 劉璋固庸主,誰為死不二。 嚴子獨何賢,談笑傲碪幾。 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 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淚。 吁嗟斷頭將,千古為病悸。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顯然,蘇軾認為嚴顏最後壯烈殉國了。而宋末文天祥在就義前一年寫的《正義歌》裏,也將嚴顏比作四大忠烈之首,説:“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這後面三位嵇紹、張巡、顏杲卿都死得極其壯烈,嚴顏應該也不會差過他們才對。
當然,到了元末明初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傳播越來越廣,嚴顏的忠烈之名也就越來越淡了,他一般只作為張飛與黃忠的配角出現,目的只是為了襯托張飛的國士之風與黃忠的老當益壯。但是,這位忠烈的斷頭將軍,卻在民間傳説中持續以他的忠烈之風,一代代影響着巴渝人誓死不屈的抗戰精神。特別是在抗日時期,國難當頭,內鬥不休的川軍將領們立刻盡棄前嫌,一致抵禦外侮,先後有數百萬人奔赴抗日前線,戰死的軍隊有六十多萬人,陣亡的川籍將領多達三十餘人。多少巴渝男兒,慷慨赴死,正所謂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這才是中國人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