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洪承疇在關內對付農民軍,那真的是一把好手。他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超強。把李自成打得丟盔棄甲,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

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這個時候你讓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小心肝不得撲騰撲騰地跳啊?況且人家擅長打內戰,對外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了。

在松錦大戰過後,洪承疇兵敗被俘,大明朝的精鋭部隊損失殆盡。整個關外地區,除了吳三桂的人馬尚屬明朝外,幾乎全部投降清軍。是什麼造成了洪承疇如此大敗?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一、洪承疇和遼東這幫將領壓根不熟。

洪承疇帶兵期間,主要是在關內,他的心腹人馬自然也都是從關內帶過來的。比如説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都是洪承疇手下驍勇善戰的猛將。

這些人帶着大軍來到了遼東戰場之上,他們首先做的事情是什麼?並不是商量着如何排兵佈陣對付清軍,而是打算取代昔日在遼東稱王稱霸這幫人。

最早在遼東隻手遮天的人是李成梁,李成梁告老還鄉以後,老李家依舊在遼東很有影響力,因為他的幾個兒子都是這裏的土霸王。

此外李成梁手裏還調教出了一大幫武將,這些武將也成為了遼東根深蒂固的力量,就連崇禎皇帝輕易都不敢動當地的武將。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比如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他們在遼東的勢力,那是新來的洪承疇集團,無法取代的。

新老集團濟濟一堂,這對洪承疇這個遼東的最高統帥來説,其實壓力很大。他既要滿足自己集團的根本利益,又要保證遼東本土集團不會鬧事。

你覺得如果是你,這種問題好解決嗎?當然不好解決。蛋糕就這麼大,本來是一家人分,現在兩家人來分,而且分蛋糕的人,還偏袒外來户,你説這關係能處好嗎?

所以説洪承疇到遼東的時間太短,1639年洪承疇成為薊遼總督,1641年松錦之戰開打,短短2年時間內,就想要磨合如此龐大的兩個集團,實屬不易。

二、崇禎集團步步緊逼,不給洪承疇喘氣的機會。

松錦之戰為什麼會開打?1639年洪承疇到任以後,一直忙着佈防,沒有做出過進攻的舉動,這和當年的袁崇煥如出一轍。

其實誰到了遼東,都知道對付清朝的人馬就應該這麼打,以守為攻才是上策。可是崇禎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殺掉了袁崇煥,依舊搞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在洪承疇到任不久,崇禎便逼迫洪承疇出戰。1640年,被逼無奈的洪承疇在塔山、杏山均遭到了清軍重創,於是他又撤了回來。

這個時候他打算步步為營,按照孫承宗留下來的戰法,一步步向前推進。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再次催戰,洪承疇知道,如果不來一場大勝,他這個薊遼總督估計就要和袁崇煥一個下場了。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因此松錦之戰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開打的,你説洪承疇頂着如此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時間緊迫準備不及時,他能打贏這一場戰爭嗎?顯然不能。

對方的清軍那是以逸待勞,而洪承疇屬於自投羅網。他內部的矛盾都還沒解決,各集團的人馬就被拉上了戰場,很顯然這些人不會齊心協力地作戰,最後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崇禎想要速戰速決,主要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因為遼東的消耗實在是太大,每拖延一天,對大明朝來説都是重創,所以崇禎一直想着速戰速決,這就有點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的感覺了。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三、上頭人、手下人都不聽他的,洪承疇也是很為難。

當時洪承疇的計劃是,慢慢逼近錦州,且戰且守,用時間來消耗對手,最終擊敗清軍。可是陳新甲和崇禎都在讓他速戰速決,因此洪承疇放棄了自己所有的計劃,改成了速戰速決。

明朝大軍全部集結在一起,就想着跟清軍幹一架。這個時候皇太極的人馬也已經從盛京趕來支援,而濟爾哈朗的人馬已經切斷了明軍的糧道。

洪承疇的大軍連回去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這個時候洪承疇認為,唯有拼死一戰,才能夠有生還的希望,才能夠打出明軍的氣勢,也才能夠躲過被崇禎清算的厄運。

可是他手下的各大總兵官們,卻認為只有往南突圍,才能夠有生還的機會。顯然各大總兵官的想法很正確,他們想要給明朝保留大部分戰鬥力,而洪承疇是想要跟皇太極對賭國運了,風險實在是太大。

最終洪承疇向他們妥協,可就在確定了南撤的計劃以後,明朝軍隊內部出現了巨大的騷動,因為有部分人馬不聽從指揮,提前撤退了。

這可完蛋了,因為13萬大軍就這麼騷亂了起來,誰也不聽誰的指揮,紛紛提前行動,結果清軍有組織地殲滅了大部分明軍。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總結:洪承疇的投降,標誌着大明朝氣數已盡。

洪承疇帶着殘餘人馬,在松山防守了半年之久,最終糧草耗盡,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他本來打算絕食而死,因為洪承疇是大明朝最後的希望,是抵抗清軍的領袖。他如果投降了清軍,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沒希望了。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清軍漢臣范文程給了洪承疇一個台階下,最終勸降了洪承疇。洪承疇投降以後,防守錦州的祖大壽也宣佈投降。緊接着塔山、杏山全都成了清軍的地盤,關寧錦防線正式土崩瓦解。

大明朝最後的希望破滅了,清軍長驅直入,佔領了整個東北。1642年松錦之戰的結束,標誌着清軍具備了入關的條件。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95 字。

轉載請註明: 松錦之戰的慘敗,是洪承疇一個人的錯嗎?崇禎和陳新甲逼得太緊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