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脱口而出。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寫信在互聯網時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據報道,北京市教委日前呼籲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未來,更多本市中小學生將提筆寫信。京城孩子寫信的時候多嗎,背後有怎樣的現實,未來如何讓孩子更“勤快”地提筆寫信?

調查

上百位家長,沒一個要求孩子寫信

“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着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説,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想起當年自己讀書時,手機和網絡都還不發達,段明月與家裏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裏的時候,還有一個是當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那種經歷,現在想起來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驚訝於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越來越沒有必要。“寫信?給誰寫?打電話不行嗎”,這是很多家長聽到記者詢問孩子近年來是否寫過信時的第一反應。

“打電話都沒時間,發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乾脆回一個表情包,怎麼還可能去寫信。”孩子正在讀初三的秀秀媽説,孩子早就投身複習中考,無心其他事情,寫信這種事兒更不值得花時間,“不過,如果需要給校長寫封自薦信,這個安排倒是可以有。”

齊齊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如今已經能寫出很不錯的行書,但他也從不寫信,“有必要嗎?”齊齊説,父母要求他每個月要給遠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電話,每次電話的通話時間也就兩三分鐘,“我爸他們也就是問奶奶吃飯了沒,多買點吃的,不舒服趕緊去醫院……就這幾句話,真沒營養。”

“不説孩子動手寫信了,您現在要出門買個信封,都挺難。”有家長表示,如今不僅孩子寫信少,連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現在要在超市買個信封,感覺就挺難,有時得問好幾家店,還不一定有。”該家長説,信封本來是裝信件的,但很多時候也成了裝發票、票據的一個工具。“要裝一封手寫的信,確實太少見了。”

記者在中小學門口、培訓機構對上百名家長進行了調查,得到的答覆是:沒有一箇中小學生曾經主動給家人寫過信,也沒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給家人寫信。“我們不是總批評那種‘面對面坐着,還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嗎?都在一個家裏住着,幹嘛還要寫信?”有的家長甚至表示了不理解。

探因

網絡衝擊最大,寫信也流於“節點”

為什麼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後的原因。

“現在網絡的衝擊太大了,孩子放學作業比較多,家長也忙,根本沒意識去培養孩子寫信。”家長潘燕萍説,如今孩子已經讀小學六年級,放學一回到家,就撲到了桌子前忙着寫作業,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家長也得“全程陪同”,“根本沒時間想別的”。

“他作業比較多,寫信只有在我們閒聊時才會偶爾談起,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潘燕萍説,孩子忙完作業後的“放鬆”途徑,也往往只是玩會兒手機、pad等電子設備,“就讓他玩個十來分鐘,趕緊洗漱上牀睡覺。”

不過,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並不樂觀。“寫信和寫日記,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自我記錄、交流和表達,沒有電子設備前,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我的引導經歷卻以失敗告終。”家長莫如靜説,孩子讀初二,儘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導孩子寫信,但兩次寫信的經歷,最終卻“不了了之”,孩子也沒有堅持將信寫下去。

“有一次是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不過最後卻成了機械的應付考試。”莫如靜回憶説,當時學校期末考試的作文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給親人寫一封信。“最後,寫信就變成一道需要老師打分的期末考試題目,從頭到尾也沒有正兒八經寄出去。”還有一次,學校搞聯誼活動給邊遠地區的小夥伴寫信,自己當時忙前忙後,幫着孩子修改書信內容,買信封郵票等,不過最終沒有什麼迴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沒有,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有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算是一種遺憾吧。”

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北京的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有這樣的課程,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該語文老師透露,據自己的觀察,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者每年教師節前後,“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如今不僅孩子提筆寫信的經歷少了,甚至連寫日記都變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寫書信、寫日記我都覺得有必要,因為隨着孩子長大,書信和日記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自我記錄和表達的途徑。尤其是青春期時,如果有一個筆友或者好的寫日記習慣,相信會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莫如靜説。

正説

動筆寫信好處多,學校家長需主動

“最近20多年來,家書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説,近幾年孩子主動寫家書的不多。對伴隨着手機和互聯網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説,甚至對成人來説,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他認為,北京市教委倡導“提筆寫信”特別好,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羣體。”

張丁分析,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家書有它獨到的價值。“雙方在交流時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話可能並不能落實到語言上,但是可以通過文字表達。”

至於寫信的好處,張丁認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自不必多説,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寫信,也是放鬆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機會”;此外,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家書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誠和愛,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平輩之間相互關心幫助的關愛等。”張丁呼籲,家長可以更主動一些,先給孩子們寫信,然後要求孩子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而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如今隨着人們見面的門檻降低,微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增加,直接寫信的功能的確在下降。同時,寫信少也有孩子學業負擔太重的原因,“考試提高分數的要求太高,擠掉了孩子寫信的時間。”他認為,學校在教學上不能只教書本,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給學生更多社會交往的機會,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有需求的基礎,才會有表達的主動性。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記者 李松林 周明傑美編 宋溪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郭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2 字。

轉載請註明: 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記者調查“孩子不寫信的背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