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國演義》這本通俗小説的影響,使得三國這段本來應該屬於亂世偏門史成為了古代最熱門的朝代,不過大家對三國前期的事情是如數家珍,對後期的事情反而不是那麼瞭解。
關於司馬炎為何要立傻子司馬衷為皇帝,而沒有立齊王司馬攸,必須好好梳理一下才能有一個直觀的理解。
司馬家族在三國時期能夠強大起來,主要是依靠司馬懿,司馬懿被曹操啓用後,支持曹氏家族,後來輔佐曹丕,成為曹氏政權中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其晚年之時發動高平陵政變,徹底奪取了曹魏政權的實權,司馬家族一下子顯赫起來。
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司馬師,次子是司馬昭,司馬攸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但是因為司馬師無子嗣,司馬昭就將其過繼給了大哥司馬師。
司馬懿死後,是由司馬師當家,但是司馬師英年早逝,而司馬攸又比較小,鑑於當時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的特殊情況,司馬師在臨終的時候把大將軍的位置留給了司馬昭,以便能繼續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昭的嫡子除了司馬攸之外,還有司馬炎,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面臨一個繼承人的選擇問題,按照道理來説,傳位給嫡長子司馬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這裏面出現的問題就是,人人都知道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一個傻子。
很多人對司馬衷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其實司馬衷在歷史上還是挺有名的,作為西晉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在國家發生災荒的時候,大臣告訴皇帝老百姓吃不上飯了,司馬衷反問了一句“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説,吃不上米飯,為何不吃肉呢?司馬衷的這句話使其被牢牢地記在歷史書本里,被指對事物缺乏全面的認識。就因為這,司馬昭就不想把位置傳給司馬炎。
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因為孫子優秀,皇帝才把皇位傳給某位兒子,比如朱棣本來喜歡次子朱高煦,不喜歡大兒子朱高熾,但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歡,朱棣最後還是傳位給了朱高熾,而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康熙的傳位之路了,康熙的兒子很多,優秀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康熙傳位給雍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裏面有一種説法是因為康熙喜歡乾隆,所以傳位給了雍正。
而司馬衷當真是一個“坑爹”的主,因為自己的蠢,差點使得自己的爹沒繼承大業。
司馬昭不想立司馬炎,除了他有一個傻兒子外,還因為有司馬攸,司馬攸的身份相當特殊,他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又過繼給司馬師,司馬師是司馬家族的嫡子,按照古代宗法制,司馬攸甚至比司馬昭更具有繼承的權力,除了身份特殊外,司馬攸的聰明與司馬衷的傻形成鮮明的對比,司馬攸年幼時就很聰明,飽讀詩書,擅長寫文章,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司馬懿以及他的兩位父親司馬師和司馬昭也都很看好他。
司馬昭在繼承司馬師的位子時,還曾表示過自己百年之後,就傳位給司馬攸,後來司馬昭離奇暴斃,很多人猜測是司馬炎搞的事情。
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為司馬炎和司馬攸兩個人的事情操碎了心,並且經常給他們兄弟講曹丕與曹植的故事,希望他們司馬家以後不要出這樣“相煎何太急”的事情,然而在司馬炎身體逐漸惡化之後,由於太子司馬衷的無能,朝中的人都希望司馬炎能夠將皇位傳給司馬攸,並且冠上“歸國”的名號,基於各方面的原因,司馬炎最後還是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司馬衷。
為了給司馬衷鋪路,司馬炎讓司馬攸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司馬攸還生着病,在到封地不久就嘔血而亡。
當時東晉的士大夫評價司馬炎執政得失,認為其立司馬衷而沒有傳位給司馬攸的失誤最大,在他們看來,正是司馬衷的無能才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最終元氣大傷,最後曇花一現,被滅亡。
於大局來説,司馬炎能夠傳位給司馬攸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他的大伯司馬師就是為了家族才把位置傳給了司馬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司馬攸。
當然,人都是自私的,誰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且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不惜痛下殺手,在司馬炎那個時代,可以借鑑的例子是很多的。
孫堅死後,孫策在江東立穩腳跟,後來被人刺殺,在臨死的時候沒有將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這也是從大局出發,但是孫權稱帝后,甚至都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更是打壓孫策的兒子,擔心他兒子搶自己兒子的皇位。
司馬炎大概也是擔心傳位給司馬攸後,自己百年之後的名位處於何地?按照當時的昭穆制度,他和父親的祖墳都可能從太廟中撤出來,更何況還有那個傻兒子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