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前沿: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數學?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在初高中的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同樣的一道數學題,有的孩子看一眼,大腦中就已經勾勒出答案;而有的孩子,答案給他講好幾遍也無法理解。
他們之間差的,是“數學思維”這四個字。在解釋這一概念之前,我們先談談數學的特點。
很多學生抱怨:數學真的好難啊!它不像語文英語,你不會可以模仿別人,慢慢的也能習得一二。
數學的不會,是真正的不會,是看不到抓不着的不會,是一種透漏着絕望的不會。
為什麼呢?因為數學是抽象的,比如讓你計算一件事發生的概率,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你壓根不知道概率是什麼東西。
語文英語,遇到不會的,可以強行記住。那數學呢?你不能把所有事件發生的概率,全部背下來吧。即使你記住了公式,人家出題人稍微變動一下,你又懵逼了。
那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到“數學思維”了。數學思維最重要的,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昇華。
比如上圖,當你做完了扔鋼珠的這個遊戲,也就理解了正態分佈了。扔鋼珠遊戲,就是具體。而正態分佈,就是抽象。
那這就簡單了,假如把所有的數學知識,都用實物來模擬一遍,那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學會數學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是因為,在數學架構的底層,可以用實物來做道具,以達到理解抽象的目的。但在頂層,別説用實物模擬了,就是用計算機模擬,都十分困難。
這種情況下,那些頂級數學家們,又是如何理解並創造數學的呢?
其實,他們是在大腦中進行模擬的。從實物到數字,是大腦習得的第一層數學思維。而從實物變化到公式,是大腦習得的第二層數學思維。
依此類推,在大腦得到充足的學習後,便可以擺脱實物,自行發展出更高層的數學思維。
掌握了這個規律後,我們就希望把它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在家庭育兒中,我們應該何時開始?並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呢?
其實,人類的嬰兒,6個月就有數數的能力了,所以從嬰兒期開始,就可以學習數學了。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機會可以用來培養寶寶的數學思維,只可惜很多家長都錯過了。這裏我們分享一下自家寶寶的學習經驗。
寶寶學數學,就和人類開始用數學是一樣的狀態。人類開始用數學的目的,可以説非常功利,就是為了明白多與少,從中得利。
所以,讓孩子愛上數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用書本來教,而是用實物,最好是孩子超級喜歡的食物。利用孩子的功利性,觸發他對數學的興趣。
我家寶寶喜歡草莓,教加法的時候,先給2個,告訴他先別吃,閉上眼,一會有驚喜!
趁着孩子閉眼時,偷偷在他碗裏又放了3個。寶寶一睜眼開心大叫:我的草莓變成5個了!
2+3=5,就是這麼簡單,一次經驗,永生不忘。
後來學減法,就更加容易了,給5個草莓,突然拿走2個自己吃掉,兒子撕心裂肺的哭聲中,就知道他已經明白了:
5-2=3
再後來,20以內加減法,20以內乘法,都是這麼教的,超級簡單了。後來100以內的加法也如法炮製,當然買食物來做算術,真心費銀子,吃不了只好分給鄰居了。
早幾天,學習負數,和寶寶説:我現在只有1個桔子,但是我得給你2個,今天先給你這1個,我還欠你1個,這就是
1-2=-1
然後他老惦記這個,讓我把-1的那個桔子還給他。
目前寶寶在算術,數數,和猜數上,比同齡孩子反應快多了。他現在4歲,已經過了食物到書本(具體到抽象)的過度期,即使不用實物,也能熟練做加減乘了!
數學思維,是一種抽象,突然讓孩子學,肯定不適應。家長要從具體入手,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加以練習,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數學思維了。
今天先分享到這裏,有疑問的家長可以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