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藝,為琴、棋、書、畫,其中\"棋\"指的是圍棋。相傳,圍棋為帝堯所作,在中國有很高的地位。圍棋和其他三藝大不相同,琴、書、畫講究的是知音難覓。獨獨一個\"棋\",總要分出個勝負來,講究的是\"棋逢對手\",因此圍棋對戰稱之為\"博弈\"。
到了近現代,圍棋已經被世界公認是最複雜的棋盤遊戲,圍棋下的好的人,往往伴有\"高智商\"三個字。如近些年聲名大振的天才棋手柯潔。而在他之前,另有一位\"棋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博弈出了名氣,這人叫做吳清源。
但凡某個人在某個領域以\"聖\"著稱,便可見世人對此人的極高評價。如\"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樂聖\"李龜年等等。只是相較於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除專業人士外,後人對吳清源知之甚少。
這其中有歷史沉澱的因素在,還有很大的原因在於,吳清源聞名遐邇時,中國正處在民國時期,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連吃飽飯、活下去都是奢求,根本沒有機會去研究、傳承祖宗為我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就導致了在那個時期,圍棋在中國一度式微,而日本的圍棋水平卻處於頂峯。吳清源即是在羣星薈萃的日本圍棋界嶄露頭角,硬生生的博弈出了一篇名為\"吳清源的時代\"。
最初,吳清源並沒有想過成為一名職業棋手,他家境優渥,其父少時曾留學日本,是一名十足的\"圍棋迷\"。吳清源跟隨父親喜好,早早的便接觸到了圍棋,而後沉迷其中,那時他還不到10歲。
圍棋磨練心性,所以吳清源年齡雖小,卻意外沉穩。他每天枯坐在棋盤前大半日,仍舊穩如泰山。人們常常説,用汗水換得回報,這無可厚非。不過並不是流下多少汗水,就能獲得等量的回報與成就,世人多是\"庸才\",\"天才\"畢竟只是少部分。
不然為何只有少數人能夠改變歷史、名留青史呢?不巧,吳清源於圍棋一道便是天才。再加上他愈瞭解圍棋愈加喜歡,勤奮、興趣、天才三管齊下,他的棋藝可謂是突飛猛進,與人博弈罕逢敵手。
彼時中國的圍棋圈就那麼大,這顆冉冉之星很快被各路圍棋行家得知。在得知吳清源年僅11歲時,眾人更是驚詫無比,便想親眼一見這位天才棋手的實力。
於是乎,吳清源被安排與一位來自日本的圍棋高手進行博弈,圍觀者眾多。面對比自身經驗豐富許多的對手,吳清源毫不怯場,穩紮穩打,最終險勝。這一戰,不僅讓國人見識到了吳清源的真正實力,也讓日本人看到了這名中國籍的天才棋童。
其中一位日本人叫做山崎有民,他同樣是一名\"圍棋迷\",深覺吳清源是個可塑之才,棋藝可更進一步。不過以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與圍棋環境,吳清源的上限有限,很難精益求精,難免明珠蒙塵。
日本人不瞭解中國的典故,通俗來講,吳清源繼續留在中國學棋,雖不至於落得個\"傷仲永\"的結果,但是造詣也絕不會有如今之高。
因此,山崎有民邀請吳清源去日本學棋,併為他引薦了日本棋院的圍棋大家瀨越憲作。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説山崎有民只是以一個\"棋迷\"的身份,覺得吳清源於圍棋一道前路光明。瀨越憲作身為門內人,則是切實的看到了吳清源卓絕的天賦。這讓吳清源成功的以日本棋院留學考察生的名義留在日本,在更為廣闊的圍棋界遨遊。
這一年,是1928年,吳清源14歲。此後5年,吳清源以勢如破竹之勢,在日本圍棋界殺出了一片天地,聲名大噪。而後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他聞名全日本。這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如何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證明自身的實力?有一種辦法最為有效,即打敗原來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
吳清源便打敗了站在日本圍棋界金字塔頂端的人——秀哉名人,且用的方法十分\"大逆不道\"。此處的大逆不道指的不是吳清源對秀哉名人做了謀反、作亂的事情,而是他劍走偏鋒,打破了日本圍棋界固有的認知,一時之間讓人無法接受,才做此評價。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在圍棋上也是如此。秀哉名人作為頂層人物,一直以來接受着諸人的敬仰。但凡誰有機會能與秀哉名人進行對弈,在他人看來,即是獲得了指導的機會,應當虛心請教,最好表現出誠惶誠恐,以示尊敬。
可誰知,吳清源獲得這個機會後,非但沒有表現出一絲緊張與害怕,反而下定決心,要研究出一種新的戰術,打敗秀哉名人!雙方鏖戰三個半月,期間有數個秀哉名人的弟子為他出謀劃策,硬是用\"頭腦風暴\"的戰術,以兩子微弱優勢打敗了吳清源。
吳清源可謂是雖敗猶榮,畢竟他已一己之力,將秀哉名人同他身後的數名圍棋大師逼的節節敗退。這一年,吳清源19歲。他輸了比賽,卻贏得了眾人的認可。從此,再也沒人敢輕視這位來自中國的少年,吳清源,開啓了屬於他的圍棋時代。
此後17年間,日本圍棋界成為了吳清源\"秀操作\"的舞台,他一共和當時最強的職業棋士下了10次十番棋,以全勝告終。所謂十番棋,即是日本圍棋升降級的比賽,輸了將會被降級,且降級是累計制的,這意味着一旦落敗,難以回到曾經的高度。
\"棋差一招,滿盤皆輸\",不過如此,可見這個比賽的含金量之高,吳清源的圍棋造詣之高也不必言説。
正所謂\"樹大招風\",有人真心欽佩天才,也有人嫉妒之心橫生。1961年,吳清源參與重要比賽前夕,在人跡罕至的家門口被一輛疾馳而過的摩托車撞飛,受傷嚴重,而後他進入半隱退狀態,罕少出現在賽場上。
摩托車為什麼憑空出現已經無人得知,但是不再參加比賽不能抹去吳清源在圍棋界的地位與功績。他以自身高超的棋藝,打破了日本人對前輩固有的態度與認知。他讓人們知道圍棋對弈講究的不是身份的高低,而是棋藝的高低。靠實力説話,遠比虛頭巴腦的名聲更讓人信服。
且只有時刻抱着挑戰的心態,而不是唯唯諾諾、氣勢上首先低一頭的卑微姿態,才能夠端正日本圍棋界\"以輩壓人\"的競技風氣。使得更多人會以嚴謹、探究的態度,投身到對弈中去,從而研究出更為高深的戰術,促進圍棋運動躍上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吳清源才被譽為\"棋聖\",因為歷朝歷代、各行各業,能夠實現盛世繁榮、行業蒸蒸日上,無一離不開成功的變革。變革變的是\"心\",革新的是\"思想\",這往往比眼前的\"浮雲\"更為重要。只有着眼未來,才能長遠發展。
對於吳清源來説,圍棋就是他的一生。這樣一位具備\"匠人精神\"的大師,人生中卻有一個\"污點\",他加入了日本國籍。在當時,日本已經對我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數萬萬百姓妻離子散,山河破碎。國仇家恨之際,吳清源加入了敵人的國籍,無異於是背叛了祖國。
其實,觀察吳清源對圍棋的一腔熱忱,與其説他背叛了祖國,倒不如説,吳清源這一生只搞懂了圍棋。
他於圍棋一道,是棋藝大師,於其餘種種紛擾,只是一個不懂世事的懵懂孩童。哪裏能追尋高超的技藝,他就去哪裏,就像孩童追尋糖果一樣。這無關國籍、身份,只關乎那一腔喜愛,一句\"棋藝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