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跳繩、跳房子、踢毽子等兒童遊戲在校園內消失了。“比體育老師更卑微的,是沒有課間10分鐘的孩子”“孩子在教室裏一坐一整天,見不到陽光”……家長的呼籲中,折射出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需求更加具體更為多元,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為何要設置課間10分鐘?這是學習之餘的放鬆時間,課間適當活動有助於學生恢復體力、視力、注意力、創造力。體力、視力得不到適當恢復,長此以往,極有可能損傷身體健康。
學校是什麼?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還是學習與人相處的課堂。默許孩子課間嬉戲打鬧,無疑將增加意外發生的幾率。學校和老師們“萬一出了問題,責任誰都承擔不起”的顧慮也十分無奈。但是,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所需的。在與同學間的嬉戲、跑動中,孩子們不僅鍛鍊了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更增加了結交朋友、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
在“把課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可以玩耍”的訴求下,需要在剛性的校園管理制度下兼具柔性的人文關懷,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共同攜手、務實努力,這樣教育才不會被“置之度外”。
學校夯實硬件的“基石”,增加適合學生課間遊戲的設施設備,同時配以更多的數字化監管和人力資源投入;教師填平認知的“窪地”,鼓勵學生到室外活動、休息,創造一些適合孩子玩耍的“10分鐘”活動項目,多把“教育金句”寫在關愛學生的環境裏;社會和家長也應給予學校和老師更多尊重理解的聲音,對學校過失率要有一定容忍度,“將心比心”更能換來持久的教育温度。
在保證鍛鍊時間、豐富活動形式、完善保障措施、健全考核機制等各方面下功夫,一定能搭建起課間鍛鍊與安全保障的通道,讓孩子放鬆、家長放心。
成長是個“慢活”,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學業競賽確實存在,也催生了許多“拼課”“拼娃”的風氣。無論是課間還是課後,孩子們的休息時間縮短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補習課。於學校和家長而言,他們的嚴肅或者焦慮,是對讀書改變命運的殷殷期盼。但殊不知,童年給孩子的快樂和滋養,或許正是在類似“課間10分鐘”這些生長縫隙中,那些活力四射、歡快美妙的時光。在休息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精神生長、靈魂發育,觸動於“自信”“勇敢”“感恩”“幫助”,感受來之不易的情感、朝氣蓬勃的生命。
透過這10分鐘的需求,我們免不了更深入去思考:現實的學校教育環境,距離羣眾期待是近了還是遠了?點滴的細節,對於孩子們身心的成長、良好品格的形成都至關重要。孩子的全面發展,正如一株原生的苗木要變成盆景,需要花匠根據特點賦“魂”、審“趣”,才能呈現最終的藝術享受。現實生活中,雖然不是每一株苗木都能成為盆景,但是讓他們沐浴陽光成長,在風雨中壯筋骨,每一株苗木一定都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關心學生的成長,是教育應有之義。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我們期待教育的方式更細緻、更具體,真正幫助孩子全面成長,所傳遞出的信仰、温情、力量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