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在做中山君之時,一次閒暇時曾經偶然問起李克:“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李克是賢人子夏的學生,此時擔任中山之相。聽主公提起這一話題,李克答道:“是因為吳國的屢戰屢勝啊!”
魏武侯聽了,極為詫異:“屢戰屢勝,這是國家之福,為何吳國還會因此而滅亡了呢?”
李克答道:“多次作戰,百姓就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驕傲。以驕傲國君來統治疲憊百姓,如此而不滅亡的國家,天下少有。驕傲就放縱,放縱就會為所欲為;疲憊就生怨恨,怨恨就會極盡巧詐。國君為所欲為,百姓極盡巧詐,吳國能那麼長時間後才滅亡,這還算晚了!”
吳國是春秋中期時才突然崛起的諸侯國,在吳王闔閭時期,一度攻入南陽盆地,差點滅了楚國。後來在攻打越國時闔閭不幸戰死,其子吳王夫差繼位。為報父親戰敗而死的國恥,夫差繼位後勵精圖治,三年內都不敢放縱享樂,終於在夫椒(今浙江紹興北)大敗越王勾踐,成功復仇。
戰勝越國後,夫差就專心與實現中原爭霸的夢想:先大搞基建,連通了淮河、長江、濟水、沂水,讓吳國軍隊能經水路到達中原任何地方;隨後,夫差遠伐魯、齊,先臣服魯國,後在艾陵(今山東濟南萊蕪區東)中大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三萬大軍前往黃池(今河南封丘南)與晉國爭霸,併成功地當上了一代霸主!
在吳王夫差當上霸主之前,他對外作戰從無敗績,當得上是“屢戰屢勝”。可就在他正式登上霸主之位的那刻,趁吳軍主力外出之際越王勾踐偷襲吳國,攻破了其國都外城。吳國從此走下了神壇,再也無法恢復元氣。十年後的公元前473年11月,越王勾踐在第三次伐吳時攻破了吳國都城,迫使夫差自殺而亡!
為什麼曾經屢戰屢勝的吳王夫差,在遭遇一次失敗後,就再也無法恢復元氣了呢?
早在夫椒戰勝越國之後,夫差心態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父親在世時吳國差點吞併了強楚,自己三年勵精圖治後又臣服了強悍的越國,兩次大勝已經讓夫差飄飄然起來。從此後,夫差變得獨斷專行,聽不進下臣忠言進諫;另一方面,夫差又開始追求聲色犬馬,享盡奢華生活。對內,夫差不顧民力,追求奢華享受;對外,他好大喜功、四處征伐。長此以往,吳國國力被夫差消耗殆盡,最終越王勾踐看準時機、一擊即中,讓吳國再也無法恢復,直到滅亡。
從此,夫差成了“屢戰屢勝”的典型失敗者,在歷史上鼎鼎有名。除了夫差外,春秋早期還有另一位著名的“屢戰屢勝”的失敗者——他就是西虢公。
春秋早期時,因為善於討好周王,西虢公成了王室與鄭國矛盾衝突的獲利者:在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後,西虢公填補其空缺,成為王室執政卿。因為這次衝突,引發了著名的繻葛(今河南長葛)之戰。雖然繻葛之戰王室慘敗於鄭,可西虢國在周王室中地位已經不可動搖。
此後,歷任西虢國之君都憑藉王室中的地位,多次對外征伐,且屢有勝績。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在國內血腥清理公族,將桓、莊之族幾乎殘殺殆盡。逃脱大屠殺的少數漏網之魚逃到了西虢國,向西虢公求救。為懲戒晉獻公,西虢公一年內兩次攻打晉國,都獲勝了。此後,公元前664年,西虢公受王室之命征伐樊國,活捉樊皮回到了洛邑;公元前660年,他在渭水與黃河交匯處打敗了入侵渭河平原的犬戎殘餘;即便是公元前658年晉人吞併了西虢國夏陽(今山西平陸東北)之後,西虢公還在桑田(今河南靈寶)打敗了戎人!
在最終滅亡前,西虢公對外作戰也是屢戰屢勝。可西虢公也與夫差一樣:外戰多勝而不顧民眾死活,生活奢侈而獨斷專行,以至眾叛親離、連盟友虞國都當了晉軍伐虢的前驅!
公元前655年秋,晉國第二次“假道伐虢”,強行吞併了西虢國,西虢公被迫逃往洛邑!
吳王夫差與西虢公,都是典型的“屢戰屢勝”失敗者。但“屢戰屢勝”的失敗者,不僅侷限於個人;大至一個國家,都可能成為“屢戰屢勝”的失敗國。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殺死侄兒,篡奪了楚國君位。雖然傳統史料大多將楚武王描述得極為蠻橫而霸道,可實際上他不僅尊賢重才,更具雄才偉略。篡位成功後,他對分封制進行深入反思後,革命性地創立了縣制,奠定了楚國在春秋長期繁榮的基礎。
此後,楚人在對外擴張過程中不斷滅國為縣,讓楚國公室實力越來越強大:楚武王時期,楚國成功跨越了漢水,基本控制了整個南陽盆地內;楚文王時期,楚國先後滅了南申國、鄧國、息國等等諸侯國,初步踏出南陽盆地,向中原擴張;楚成王時期,楚國長期與中原諸侯強者抗衡,並滅了弦國、黃國等等國家,把領土擴張到了淮河流域;楚穆王時期,楚國進一步消滅了江國、六國、蓼國等等諸侯國,進一步鞏固了淮河流域的地盤;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不但徹底征服西南諸戎、百濮,還成功擊敗晉國,稱霸東周!……
可以説,這一時期的楚國,除爭霸戰爭多處下風,國土其實一直在不斷擴大,堪稱“屢戰屢勝”之國。
但正因為楚國對外長期“屢戰屢勝”,使得楚公室缺乏了深化改革的動力,躺在縣制改革基礎上不思進取,最終在楚莊王之後楚國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楚莊王時期,公室與若敖氏決裂、若敖氏被滅族,鬥越椒之子苗賁皇逃入晉國,後來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戰勝了楚軍;楚莊王一死,申公巫臣逃到晉國,後來為楚國培養出致命敵人——吳國;楚康王死後,楚國公室內鬥不斷,導致楚國內耗巨大,楚昭王時甚至差點被吳人滅國……。
楚國在春秋中晚期陷入衰退,就是因為公室集權過大,“屢戰屢勝”後不思進一步改革,躺在前人成功改革的基礎上睡大覺,以致楚國王室與中下層矛盾激化,人才不斷外流導致。
不僅楚國,晉國也是屢戰屢勝的失敗者。
公元前678年,在送出大量賄賂後,晉武公終於得到周王室正式承認,曲沃代晉成功。晉武公去世後,他的兒子晉獻公繼位為君。
晉獻公反思了曲沃代晉的歷史教訓,剛上台就血腥清理公族,在晉國建立起“無蓄公子”的鐵律。這一制度相當於徹底變革了宗法制,讓公族失去了成長壯大的土壤。從此,晉國異族、異姓人才層出不窮,促使晉國發展迅速:晉惠公時期,呂詒甥成功推動了“作爰田”、“作州兵”改革,奠定了晉國在春秋長期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晉文公時期,初建六卿制度,不但大量啓用狐偃、先軫、趙衰等等異族、異姓人才,還率晉國一舉登上了東周霸主之位;此後在晉靈公、晉成公時期,晉國短暫地陷入低谷,可在晉景公、晉厲公時期又逐步崛起,並在晉悼公時再度成為東周霸主!
在與楚國長期爭霸過程中,晉國僅在楚莊王時落了下風,其餘多個時期都穩佔上風。即便在二次弭兵之會上讓楚人搶先,可楚國令尹屈建盟會結束後卻慨嘆道:“晉國成為霸主真是理所當然啊,有叔向輔佐其卿士,楚國卻無人能與之匹敵,我們無法再與晉國相爭了!”
連多年競爭對手都到了心悦誠服的地步,晉國還不能説是“屢戰屢勝”之國嗎?
可就在二次弭兵之會後,晉人就失去了進取之心。晉平公太傅叔向曾就此評價道:“卿士不懂得作戰,國君戰車都找不到合適的車伕和車右,步卒沒有合適的官長;百姓貧困之極,公室卻一天比一天奢侈。國政落入了卿士之手,國君卻不思進取,只顧放縱逸樂。百姓聽到國君之命,就好像逃避仇敵一樣!”
如此情形之下,晉國還能長期維持下去嗎?
一百多年後的公元前376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分,消失在了歷史舞台上!
曾經強大無比的楚國和晉國,先後由盛轉衰,都是典型“屢戰屢勝”的“失敗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晉、楚兩國執政者在先期成功改革之後,只會坐享其成,卻不願進一步深化改革:在成功創立縣制後,楚國卻無能對宗法制進行徹底變革;晉國在徹底變革宗法制後,卻無能對分封制進行改革。因為改革不全面,楚國王族、公族長期霸佔高位,堵塞了異族、異姓人才晉升之路,讓眾多“楚材”紛紛逃至外國,甚至與楚為敵,導致了楚國的沒落;晉國則是卿族異軍突起,全面控制了國家政治、軍事、經濟大權,將公室逐步邊緣化,並最終取而代之。
所以,如果説夫差和西虢公是“屢戰屢勝”的失敗者,那麼楚、晉二國就是“屢戰屢勝”的“失敗國”,因此而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