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2021年9月1日,新學期伊始,“雙減”政策落地。一個月來,不光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有了許多變化,家長們的朋友圈畫風也在改變——“斷舍離”學科培訓,走向更廣闊的户外,養娃支出鋭減,幸福感卻大增;晚託班來了、晚自習有了,校門口,接送孩子的爸媽更多了;原本漫漫長夜輔導作業的“雞飛狗跳”,也變成了“母慈子孝”的氣定神閒;有更多爸爸來接娃,經常被老母親們吐槽的“喪偶式”帶娃、“詐屍式”帶娃的情況,正在改觀!
而同時,原來是“距離產生美”,現在“相看兩厭”,矛盾、摩擦接踵而來,原本孩子被忙碌的培訓班生活“遮蔽”的成長問題,也開始顯現。
家長們害怕自己拼不過“別人家的爸媽”,從“雞娃”到“雞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育兒水平,給孩子搭更穩固的“腳手架”……
總之,“雙減”滿月後,“家庭成長”與過去不一樣了,家長們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填空題”。
養娃投入從培訓班走向了“户外”
支出鋭減,幸福感卻大增
這幾天,陳羣一直在刷手機上的訂房軟件,為馬上到來的十一全家出遊做攻略。
“我和孩子都喜歡海邊,今年暑假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行,準備十一去舟山趕個海,找個舒服的酒店躺幾天。”黃金週出行,酒店價格 “辣手”,尤其是考慮到疫情防控,帶孩子去省內的海邊城市,成為包括陳羣在內的很多家長的選擇。
而原本的9月,是陳羣一家支出最高的一個月——孩子開學的伙食費、文具、課外書等雜七雜八的支出屬於“小頭”,“大頭”的支出則“送”去了培訓機構。語數英科四門學科類打底,再加上畫畫、鋼琴、羽毛球班,很快掏空陳羣的腰包。
“每門課都是4000元上下,大幾萬一下子就沒有了。”以往每年的十一出行,陳羣總是捉襟見肘。“雙減”後,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考慮到週中時間太緊張,陳羣一揮手“斷舍離”四門學科類培訓。
“一下子省下好多錢!覺得訂個貴价酒店也沒有那麼‘罪惡’了。”陳羣一直很喜歡舟山的一家度假酒店,過去,每晚近2000元的價格令她望而卻步。但今年,陳羣放開了出行的酒店預算。她感慨,底氣是“雙減”給的,因為腰包“鼓”了。
“雙減”落地後,不少家庭的支出都發生了變化。和陳羣一樣,不少家庭在學科培訓上的支出鋭減。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近期的一項調查也驗證了這一點——我們向1587位家長髮出調查後發現,有39%的孩子培訓班減少了,有18%的孩子沒有報名學科培訓班,有36%保持不變,只有7%的孩子培訓班有增加。
一些父母在接受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採訪時笑稱,在“碎鈔機”小娃身上花的錢,也從培訓班走向了“户外”——空出來的雙休日,除了興趣類課程,家長們更願意為短途遊、自然課程、户外徒步等買單。
其實,早在中秋小長假的安排上,這種變化就初見端倪。
中秋假期,家有初二孩子的張多(化名)就帶兒子去臨安徒步,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這學期,她將孩子的學科培訓“砍”掉三門,每個週末,起碼有完整的一天時間用來安排豐富活動。
射箭、射擊、卡丁車……“支出鋭減,徒步一天兩個人花了300元不到,幸福感卻大增。”張多感慨,孩子的成長,更多時候是在户外活動中培養出來的。這個十一,她已經訂好了去紹興再次徒步。
從“雞娃”變為“雞己”
害怕自己比不上別人家的爸媽
家庭支出在變,家長們的理念也在變。
作業少了,雙休空了,孩子的成績還能保證嗎?升學能順利嗎?晚託班、晚自習作業都做完了不需要輔導了,該帶娃玩些什麼呢?該如何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
原來是“距離產生美”,現在“相看兩厭”,矛盾、摩擦接踵而來,原本孩子被忙碌的培訓班生活“遮蔽”的成長問題,也開始顯現。
不得不放棄學科培訓班,陸鈺的第一反應是“太沒安全感了”。對她來説,給五年級的女兒報班,並不是女兒多需要,而是相當於“買個保險”,也是花錢為自己“買安心”。
“別人都在學,我們也不能落後;讀着總比不讀好。”
在這樣的心態之下,陸鈺把女兒“扔”到了培訓班,“以前週末就是送娃去培訓班,我找個地方休息一下或者逛逛街。現在週末一下子空出來,要和她從早到晚朝夕長時間相處,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陸鈺感覺到了危機感。原本學業委託給培訓班老師,重新看女兒的作業,她覺得陌生,而更令她害怕的是自己在育兒路上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經驗都少得可憐,遇到衝突除了吼女兒外束手無策。
她開始搜尋各種途徑來學習,認真參加學校開設的家長講座,關注家庭教育公眾號,買下《正面管教》等教育圖書自學,向朋友圈前輩媽媽們偷師“相處大法”。她感慨,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原來家長就連説話都有那麼多講究。
很多家長恍然,“雞娃”不如先“雞己”,自己的水平高了,給孩子搭的“腳手架”自然也更穩了。
“雙減”後,家長們有了更多對自身成長的渴望,這一點,杭十三中的心理輔導老師周春飛深有感觸。她是西湖區和諧心俱樂部的參與老師之一,給家長們定期開設育兒沙龍課程。本學期的第一次沙龍,她讓參與的家長代表分享了近期的育兒困惑。
家長們梳理了自己的最大挑戰:自身知識面不足,自身成長跟不上孩子;如何激發、引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看着孩子漸行漸遠,充滿了無力感、挫敗感,以前覺得自己家娃比不上別人家,而現在,覺得自己和別人的爸媽有太大的差距!”
有爸媽買了教輔書研究,和孩子一起同步學習課內知識,為了可以“適時指導”,而更多爸媽,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好地瞭解、陪伴孩子,在習慣培養、品德養成、情緒控制上給孩子給力的指導。
“雙減”帶來的意外之喜
“喪偶式”、“詐屍式”帶娃,正在改觀
晚託班來了、晚自習有了,老父親老母親朋友圈的畫風也悄悄變了。
時間合適了,雙職工家長可以自己接送孩子,祖輩們則安心在家休息。原本漫漫長夜輔導作業的“雞飛狗跳”,也變成了“母慈子孝”的氣定神閒。媽媽們感嘆,娃在學校,不管是晚託班還是晚自習,作業做得快,效率很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也發現,小學門口,原本一溜兒接娃的祖輩少了,更多的是年輕的爸媽們。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接娃隊伍中,出現了更多爸爸。
有媽媽就曾給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爆料,晚自習結束去接娃,竟發現隊伍中,超過一半的是爸爸!
“爸爸們出現了!”這位媽媽很激動。
“我們班爸爸來接孩子就有不少!”杭州市採荷中學初一的班主任周曉娟老師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前段時間晚自習後,她特別觀察了一下,班裏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爸爸來接的。周老師説,班裏關注孩子教育的老爸有不少,第一次家長會來參加的家長,近一半是爸爸,沒想到晚自習接娃更積極,比例又提高了。
“有更多爸爸來參與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有一幕讓周老師很感慨,有一次,一位同學發現是老爸來接,超級開心,蹦蹦跳跳地跑到爸爸面前,給了一個結結實實的擁抱。
兒子八年級的張爸爸就是隊伍裏一員。他告訴記者,晚自習接孩子是自己主動要求的。
“公司和家裏遠,下班又遇上晚高峯,到家就挺晚了,根本接不上孩子。晚上總是匆匆忙忙吃飯、做作業,輔導作業又被老婆嫌棄,我索性懶得管了。”張爸爸説,覺得初中後,和兒子疏遠了不少,但又不知道怎麼拉近距離。“晚自習接娃這任務挺好!他在學校作業做完了,挺放鬆,我們爺倆步行十來分鐘回家,路上聊聊天,既是運動也是親子交流。”
這是“雙減”帶來的意外之喜,經常被老母親們吐槽的“喪偶式”帶娃、“詐屍式”帶娃的情況,正在改觀!
媽媽們也開發了一些新技能,比如精進廚藝,“有娃在的晚餐很豐富,現在娃去夜自習了,晚餐可以很隨便,但夜宵必須要豐富!”
家有初三娃的汪女士説,女兒在學校的晚餐伙食不錯,但8點多到家了還是想給她補充一點營養。
“和早餐一樣,也要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全面,但又不能熱量過高,影響睡眠。”汪女士每天變着法兒給女兒安排夜宵菜單,穀物、蔬果、肉類蛋類各種搭配。
有時候煎一個雞蛋、幾片培根、幾樣蔬菜,配上烤吐司,再打一杯奶昔;有時候燉一小鍋牛腩,加上胡蘿蔔和土豆;有時候做個照燒雞塊,興起時再揉麪包肉包子……
“早餐太緊張,選的都是快手食譜,晚上時間多,可以慢慢來。”
最近這段時間,如果你刷朋友圈,會發現不少初中生娃媽在曬愛心夜宵。抓住孩子的胃這一招,也正在幫媽媽們“抓住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