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願,不能過分迷信“規劃師” | 新京報快評

高考填志願,不能過分迷信“規劃師” | 新京報快評
高考填志願,不能過分迷信“規劃師” | 新京報快評
高校招生工作人員現場“擺攤”,面對面為考生及家長提供志願填報諮詢和建議。圖/新華社
| 和生

眼下正是高考志願填報季,在網絡平台上,各類“高考志願規劃師”也紛紛上線,為考生和家長指點迷津,規劃方向。

但這些“高考志願規劃師”是什麼來路?近日,央視網披露了“高考志願規劃師考證亂象”。在網絡上,不少機構打出廣告,聲稱成為“高考志願規劃師”可以通過考試持證上崗,還宣稱“考證低門檻、低難度,適合做副業賺錢”等。

這些證書往往經過短則“三天”長則“一個月”的培訓,便可以輕鬆獲取,具體到證書發放機構,則號稱來自“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等權威機構。但實際上,無論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還是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均回應稱此事子虛烏有,他們從未發放過有關高考志願規劃的證書。

事實上,所謂官方認證的“高考志願師”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此前,新京報就曾報道,教育部發布警示稱,有關部門從未發放過“高考志願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而“高考志願規劃師”也從未進入過《國家職業資格目錄》。

所以,那些承諾通過培訓考試就能拿到“高考志願規劃師”證書的機構,以及宣稱擁有持證專業師資的高考志願規劃諮詢機構,均已涉及虛假宣傳,已經涉嫌違法。而學員一旦入坑了這類培訓機構,就會遭遇退款難、維權難等困境,在市場上此類考證機構屢遭投訴的情況也層出不窮。

高考志願決定着考生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事關命運前途,考生和家長都高度重視。高考志願如何填報,也因此有着巨大的現實需求。有調查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為8.8億元,預計2023年可達9.5億元,有88.1%的高考生願意選擇高考志願填報服務。

但是,因為現實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某種意義上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剛需,市場規模較大,也因此魚龍混雜。鑑於此,有必要加強對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市場的規範化、標準化治理。

高考填志願,不能過分迷信“規劃師” | 新京報快評
▲2023年6月17日,“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願填報現場諮詢會”現場。圖/新華社

前段時間,高考志願AI填報服務,曾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激起公眾對AI填報利弊的反思。而“高考志願規劃師”的考證亂象,也提醒要對相關服務與培訓加強關注。

一方面,如果填報服務市場需求旺盛,經考察論證後,可以探索設立“高考志願規劃師”的職業資格培訓標準,在社會面開放此類師資培訓,發放相關證書,推進行業規範發展。

另一方面,若經調研確認,不宜進行相關資格認證,應該對相關培訓機構及高考諮詢服務機構加強監管審查,對虛假宣傳、違規發假證等相關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懲戒處理,規範市場秩序。

其實,就考生與家長而言,高考志願填報諮詢,付費機構也並非唯一選擇。不少大學也都提供了相關諮詢服務,部分大學甚至是現場“擺攤”,面對面為考生及家長講解招生政策、院校情況、專業設置等,並給出志願填報建議。此外,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也會集中組織免費的志願填報服務。

有必要指出的是,對高考志願填報而言,眾多諮詢服務機構所打的“不浪費每一分”“實現分數的最大化利用”等口號,其實是一種刻板算計的功利主義認識誤區,也難免會誤導考生和家長。

實際上,精準填報固然不錯,但最重要的是考生與家長要清楚自己的學習興趣、專業優勢,甚至是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總之,不能把這種事關自己前途命運的重大決定,簡單地交給別人去左右,更不能迷信那些來歷不明的“規劃師”。

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6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填志願,不能過分迷信“規劃師”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