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户端訊 鄭濛濛報道:6月28日晚8時,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校長朱志東做客直播間,與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杜蘭一起在線暢談如何培養孩子自驅力、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等家長關心的熱點教育話題。
自今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以來,“家校社共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作為華附國際部創辦18年來的“掌舵人”,朱志東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要培養出真正符合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如何培養能夠泰然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者”?朱志東認為,塑造青少年的四種能力是關鍵——自我認知力、自我驅動力、獨立思辨力以及社交共情力。他篤信,一個學校的成功不是名校榜上那些閃閃發光的數字,而是學生畢業二三十年後,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成為各個核心領域的翹楚,真正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活動由廣東省婦女聯合會主辦,“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台、廣東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聯合承辦,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中國婦女報社提供支持。
自我認知力:敞開試錯挖掘“我是誰”
“認識你自己”——銘刻在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這句話,是蘇格拉底的哲學宣言,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答題。
“我是誰?”
朱志東認為,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幫助他認識自我,孩子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越大。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應為此“創造條件”,他認為幫助孩子實現“自我認知”,主要從兩方面着手:
一是“拓寬接觸面”,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情,敞開去“試錯”,同時,還可以讓孩子通過接觸互聯網和大量閲讀去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二是“識別邊界”,孩子擅長的是不是他熱愛的?孩子熱愛的是不是他擅長的?“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男生在籃球場上拼命地打球,他最希望自己成為籃球巨星,但實際上,可能很遺憾,他的身高就決定了他可能很難去做到這一點”,朱志東説,在探索過程中識別出自己的能力邊界非常重要。
在朱志東看來,自我認知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而一個人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能夠一直不斷地走下去,最後在這條路上成就自己的職業和整個人生的追求,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和難得的事。
女兒讀小學時的一個暑假,杜蘭為她報了鋼琴、芭蕾、圍棋等8個興趣班,“我以為她會學不過來,但她什麼都願意學,而且學得挺好,這些‘枯燥’的學習就是綜合素質訓練。我希望為孩子打開很多扇窗户,讓她看得見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愛好,長大了不需要遺憾”,杜蘭説。
自我驅動力:既要塑造優秀品質也要培養良好習慣
愛爾蘭詩人葉芝説,“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當一個孩子有了自我驅動的能力,他的人生從此天寬地廣。
朱志東認為,在培養孩子自驅力的過程中,優秀品質的塑造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是關鍵。
“在孩子小學或更早階段,不在於真的要他學到多少知識,或者超前學了多少課程,或者上了多少個補習班,而是要讓他在這個階段裏養成一些很重要的品質,比如堅持。”朱志東舉例,給孩子選兩項體育運動,一是父母選擇的、認為對孩子很有好處的,二是孩子自己選的,父母和孩子達成共識後,就一定要堅持下來。
杜蘭也談到了自己培養女兒學習樂器的歷程:女兒在初學彈鋼琴時也哭鬧過、放棄過,最終堅持了下來,如今,每當學習感到疲憊,都會去彈一段琴來調劑。“女兒説非常感謝我讓她堅持了下來,現在,她可以自由地徜徉在音樂的世界裏。”
培養自驅力的另一個關鍵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良好的習慣勝過孩子實際上去學了多少東西”,朱志東舉例,比如孩子每天回家後,要在一定時間內把自己該做完的事都先做完,再去做其他事情;比如當孩子遇到困惑,要敢於去跟父母、老師、同學交流,這些都是好的習慣。
自驅力的本質,是找到熱愛,並持之以恆。怎樣找到熱愛?通過自我認知,熱愛會讓人“相信”。怎麼樣堅持下來?通過培養一系列好習慣,堅持會讓人“看見”。熱愛和堅持,將引領我們到達山巔,看到最美的風景,而一路上,“吃苦”必不可少。
從事了20多年國際教育的朱志東説,國外倡導的“快樂教育”,並不意味着在學習過程中不吃苦,“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世界都是稀缺品,美國那些以頂尖院校作為目標的學生也講究‘三個四’——每天只睡四小時,喝四杯咖啡,爭取學分績點4.0(滿分GPA)”,對他們而言,“快樂教育”説的是讓孩子們樂於接受學習的挑戰,過程辛苦但心情愉快,最終追求到卓越的結果。
“世界上有一種幸福叫做艱難的幸福,是通過艱辛的努力獲得一種深刻的滿足感。這和你吃一個快餐零食那種即刻兑現的快樂是不一樣的。有些快樂是深刻的滿足感,它往往和艱辛連在一起。吃更多的苦,會獲得更大的自由”,杜蘭説,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吃苦本質上是一種禁慾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辨力:培養閲讀習慣是最好的“早教”
後真相時代,“情緒”不斷挑戰“真相”,在喧囂的互聯網環境下,獨立思考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杜蘭認為,“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辨能力,是每個疼愛孩子的父母最應該做的早期教育。”
朱志東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辨能力,要從三方面着手:一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二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如何做到?
朱志東説,對學校而言,可以通過對話題和學科知識的討論,來引導學生敢於思考、敢於想象、敢於挑戰。他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通過培養閲讀習慣來不斷提高孩子的獨立思辨能力。
杜蘭分享了學富五車帶來的精神趣味:“我想把天空大海給你,把大江大河給你。沒辦法,好的東西就是想分享予你。譬如朝露,譬如晚霞,譬如三月的風和六月的雨,譬如九月的天和十二月的雪。世界美好都想贈予你。你對我的好,就像這盛夏一樣,就像我所用莎士比亞那句詩叫做‘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能將你比作夏日嗎)。”一夜走紅的東方甄選主播董宇輝老師在賣大米時講的這段話感動了杜蘭,也讓萬千網友們深深感受了一把“腹有詩書氣自華”帶來的精神愉悦。而在華附國際部,所有學生的論文和報告,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用指定的平台軟件來提交,這是為了確保學生從小養成嚴謹的學術作風,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閲讀。
朱志東説,思辨能力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是個長期過程。家庭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從小熱愛閲讀的習慣,先讀自己喜歡的,再不斷拓寬範圍,讓孩子在不同書籍、不同作者、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中去深挖,慢慢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
朱志東給出了他的建議:第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講睡前故事;第二,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父母要幫助他進行分級閲讀;第三,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一起討論;第四,寫讀書筆記;第五,老師或家長要適時地引導孩子讀一些看似晦澀實質有益的書。
杜蘭也分享了她對“閲讀教育”的心得:第一,越早讓孩子讀書越好;第二,教會孩子在閲讀中反思;第三,在家中營造良好的閲讀環境,比如拆掉電視櫃牆換成書櫃;第四,經常帶孩子逛圖書館和書店;第五,和孩子一起讀書和討論。杜蘭建議,在閲讀這件事上,家長要鼓勵孩子做難而正確的事,“大家都不愛看‘難啃’的書,但就像尼采説過,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一樣,也要在閲讀中克服自己。”
正如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思所言,故事就好比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飛行模擬器,會模擬飛機遇到的各種情況,杜蘭説,同樣地,故事讓孩子瞭解一個個不同的人生,一個個充滿未知數、充滿風險的世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從一個故事的不同角度看出不同的道理和觀點,這也是培養孩子的思辨性,讓他們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看待問題的辯證思維。
社交共情力:鍛造情商拓寬人生邊界
曹雪芹説“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丹尼爾戈爾曼説“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着你所能抵達的高度”。人際交往能力——即人們俗話説的“情商”,一定程度決定了人生的寬度和深度。
朱志東認為,自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孩子開展一段關係的能力、結束一段關係的能力、在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的人建立關係的能力,都是長大後成為“社會人”的剛需,“社會交往會不斷擴大他們的眼界,拓寬他們的朋友圈,結交更多的良師益友也會幫助他們成長。”朱志東舉例:“當這個學生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他怎麼樣向老師去表達他的疑惑和困難,怎麼樣用合適的方式既能夠去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幫助,又不會讓老師覺得是在挑戰他的權威,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的反饋。”
在朱志東看來,社交能力最重要的一個環境,源於家庭,因為,孩子最開始是在家裏看到家長是如何社交的。
“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要具備合理表達意見、包容不同觀點、與他人合作和維持穩定關係的社交能力。”杜蘭認為,同理心、溝通協調文化和習俗的理解能力、以及容忍妥協能力是社交能力教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