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科類培訓不是教育“內卷”新賽道

進入新學期,不少家長又開始考慮給孩子報班,五花八門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迅速升温。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了《關於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系統部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仍然存在收費亂、門檻低等問題。(《北京日報》2月13日)


從整體層面而言,非學科類培訓領域的繁榮,無論是對教育事業發展還是學生的全面成長都是好事。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可以讓學生在“雙減”後的空餘時間得到更有效利用。但這些益處得以實現的前提,是非學科類培訓能規範發展,而不是步學科類培訓的後塵,成為新的教育“內卷”賽道。


儘管有明文規定,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000元。可在實際操作中,動輒上百課時、一次收費上萬元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培訓機構從教人員資質不全或證書水分十足等問題也較為普遍。此外,各類考級早已氾濫成災,異化為培訓機構賺錢和誘導家長報班的“法寶”。


種種亂象的存在,不僅讓家長承擔巨大的經濟風險,近年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捲款跑路的案例時有發生,師資良莠不全,也會讓報班的孩子無法接受科學有效的指導。那些充斥着應試思維的“考級”,更是把大量孩子對文體項目的興趣消磨殆盡,甚至有人表示“考完以後再也不想碰”。


對此,一方面要加大對非學科類培訓的規範管理。加強對課時跨度、收費金額規定的落實,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在機構准入、從業資質上也要提高門檻,避免濫竽充數的機構渾水摸魚、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而在治理“考級”氾濫的問題上,也要出實招,嚴控違規考級和把“考級”與入學、升學相掛鈎的違規行為。只有傳遞出鮮明的嚴格監管信號,並將板子紮紮實實打下去,才能增加違法違規成本,遏制亂象滋生,同時也可以讓一些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經營者減少“監管重點是學科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可野蠻生長”的僥倖心理。


另一方面,廣大家長也要打消在非學科類培訓上實現“彎道超車”的念頭。學科類培訓被嚴格限制,不少家長轉而在非學科類培訓上投入大量的金錢與孩子的時間精力,意圖通過豐富孩子簡歷的形式,在入學、升學上佔得先機。殊不知,如此“彎道超車”純屬一廂情願,因為教育部早已明文規定“不得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結果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鈎”,而在這些培訓上消耗孩子過多的精力與時間,不僅會降低他們在校內的學習效率,更會讓其失去對一些文體項目的興趣,如此“超車”不僅得不償失,更有“翻車”之虞。


一個健康的非學科類培訓生態,從業者、學生、家長、教育事業都是受益者,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全面展開規範化治理,抓好當下的對每一個亂象治理,查處典型案例。


夏熊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9 字。

轉載請註明: 非學科類培訓不是教育“內卷”新賽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