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朝時談論在外做官的見聞,同僚嚇得趕緊制止他
熙寧二年,一位官員風塵僕僕從秀州趕回來。他叫做李定,這次回來,是朝中有人舉薦他。想想要從一個小小的判官,來到京師工作,李定也不由非常激動。回到京師後,李定立即上下打點,到處運作,他最需要拜訪的人就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參知政事王安石。
這個並不困難,李定少年時,就曾求學於王安石,與之有老交情。但是,王安石正在主持變法,忙得焦頭爛額,一時間也抽不出時間來見他。於是,李定便先去拜訪同族的官員李常。
李常此時,正擔任諫官。他本來與王安石關係非常好,王安石剛剛興起變法的時候,亟需一大批擁護變法的官員,便找到了李常。然而,在北宋的時候,有些文人的風骨非常高,認準的事情,不管是高官厚祿還是親密關係,也不能讓他們做違心的事情。李常明確拒絕了王安石,並表示不支持變法。
對於李定來説,他並不知道這些,他只是需要拉攏關係,為自己今後的加官進爵創造條件。在李常的府上,閒話家常之後,李常就問這個剛剛入京的外官:“你在外任職,百姓對於青苗法有什麼看法?”(君從南方來,民謂青苗法何如?)
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最受爭議的。變法派認為它緩解了百姓的壓力,也有利於朝廷的賦税,然而反對派則認為,青苗法就是巧立名目對百姓盤剝,是最傷天害理的法令。
也不知道是不是青苗法在秀州的確很成功,還是李定不敢得罪如日中天的王安石,他趕緊回答道:“百姓都覺得青苗法很方面,沒有不喜歡它的。”(民便之,無不喜者)
聽聞此言,李常惘然若失,半天沒有回應。他鎮靜的喝了口茶,對李定説:“現在朝廷都在議論這個事情,你現在千萬不要再説這種話。”(舉朝方共爭是事,君勿為此言)
當場,李定只能唯唯諾諾,感謝這位前輩的提醒。但是,李定雖然官職不高,年紀也不算小了。他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曾經在慶曆新政的時候,他就看到了那些主張新政的大臣,是如何被王拱辰一網打盡的。他明白,在這個時候,要麼選擇變法派,要麼選擇守舊派,是不會有第三條路的。要是兩邊都不選,那兩派都會將他視為敵人。
因此,當王安石終於得空接見他的時候,向他問起同樣的問題時,李定也做了同樣的回答。而且,面對渴望聽到好消息的王安石,李定還很大義凜然的説:“我只知道實話實説,不知道現在京師能不能允許我説。”(定但知據實以言,不知京師乃不許)
王安石的表情,由期盼變成了狂喜,連忙拉着李定的手説:太好了,這樣的話,你可以對當今聖上説,讓他寬心。(君且得見,盍為上道之)
於是,李定又被送到了宋神宗面前,再一次將這話又重複了一遍。由於他是來自於最底層的官吏,神宗認為他見到了第一手的現場,他的話是絕對可信的。因此,此後再有説新法不好的,宋神宗一律充耳不聞。
李定全面倒向變法派,也撈夠了政治資本。宋神宗本來讓去管理諫院,也就是李常的上司。後來還是因為宰相的反對,才拜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同時,因為李常繼續反對變法,成為王安石的眼中釘、肉中刺,沒過多久就被貶為滑州通判。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王安石變法由於來得太快太急,兩位最高決策者王安石和宋神宗又太過於急功近利,直接導致在變法的過程中用人不當。更為嚴重的是,王安石變法將北宋朝廷分裂為兩派,這兩派在神宗時期,還僅限於政策路線之爭,都是正人君子的行為手段。
但這個派系鬥爭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演變成為黨爭,與變法毫無關係。在黨爭之中,李定也很難明哲保身,甚至得罪了蘇東坡,又與這位名滿天下的文壇領袖做過幾番較量。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