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閲讀考試,理解了才能得分;讀一本書,理解了才算真正讀懂它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不管是小學、初中或是高中,語文考試的時候都有閲讀理解題。試卷上老師出一段文字,題目有一個詞語的理解、一個句子的理解、整段話觀點的理解或是隱含意思的理解。
學生從每個題目的4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答案。選對了就得分,選錯了就沒分。選對了,就相當於學生理解了這段話,並和出題者產生了共識。選錯了,就相當於學生沒有領悟出題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我們閲讀一本書,也像學生做閲讀理解題一樣。學生考試,是通過試卷和出題者在溝通。我們閲讀一本書,是讀者本人通過書籍和作者在溝通。
溝通的結果有有效溝通和無效溝通之分,有效溝通就是雙方的意見部分達成共識或全部達成共識。無效溝通就是雞同鴨講。
網上有很多槓精,喜歡和樓主槓,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和樓主在語義上達成共識。
所以,閲讀一本書時,理解作者的語句,並和作者達成共識是掌握這本書的內容的關鍵。
只有讀者與作者共通,才能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找出共通的語義達成共識,溝通就完成了。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和作者達成共識,才算真正理解這本書到底在説什麼、又是如何説的?
在《如何閲讀一本書》中,分析閲讀法第二階段告訴我們,閲讀時,從4個規則着手,去理解這本書。
規則一. 尋找關鍵詞,理解詞義
字和詞是組成書籍最小的單位,一個詞語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詞義,還有一些專業用詞、生僻詞對讀者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確保自己理解了書上的關鍵詞,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想要傳達的內容與訊息。
規則二:找出作者想表達的主旨,理解主旨
我們可以通過尋找主旨線索的方式來找到主旨。因為主旨句通常會隱藏在一本書最主要的論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結論,有時候在前面,有時候也會放到段落的末尾。
我們不僅要找到主旨句,而且要領悟作者的思想,做到要融會貫通。
規則三:找出論述,理解作者的主張
論述是為了證明主旨的內容。可能是一段話,也有可能散落在不同的段落當中。我們需要把這些論述提煉出來,歸納總結,並用自己的語句簡潔地説出來或寫出來。這才是真正地理解了作者的主張。
規則四:找出作者在書中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沒有解決的問題
一本書通常都有它的寫作目的,即解決某個問題或提供什麼建議。完成以上三個步驟,我們基本都能回答下面幾個問題:作者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它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有時候作者並不會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留待讀者去思考,這些就是作者隱藏沒有解決的那些問題。
運用以上四個規則,我們就將整本書從詞彙、句子、段落、以及隱含意思做了全方位的瞭解。就像學生做閲讀理解考試題一樣,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讀懂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