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今位於關中平原東端的潼關縣,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大名鼎鼎,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峯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正如詩人所描述那樣:“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
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説:“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
説了這麼多關於古潼關的往昔,現在,我們將話題來個180度的轉向,到潼關縣去看看,要知道這裏可是有着不少好吃的。
黃河鯰魚湯
鯰魚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潼關的漁民自創的,漸漸的不少地方都有鯰魚湯,唯有潼關的被譽為鯰魚第一湯。據説黃渭河河段是鯰魚最適合生長的優生區,再加上潼關獨特的水質更是如虎添翼。平時人們都喜歡喝魚湯,但這個鯰魚湯入口稠稠的,跟豆漿一樣,但後味卻有一股甜甜的奶香味。
羊肉泡饃
潼關的羊肉泡饃,在名稱上雖與西安及附近地區相同,但內容及質量差別很大,西安是饃要掐小,肉饃同煮,潼關要求肉爛湯鮮,油層燒餅揭層,掰大掰小自便,羊肉肥瘦自定,饃放碗裏在放上肉,在羊肉湯中多次燙熱,撒上調料、葱花、香菜,自加辣椒,湯清饃不糊,就着大蒜,是真正的泡而不是煮。
潼關醬菜
潼關醬菜始創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曾被列為皇宮貢品,稱為“廷筍”。它之所以與眾不同,久負盛名,主要原因是選用了當地所產上等萵筍(鐵桿青筍)為原料,先鹽漬後醬漬醃製而成。
老潼關肉夾饃
老潼關肉夾饃最傳統的吃法是:一定要用剛出爐的熱燒餅夾上煮好的冷肉,俗稱:熱饃夾涼肉。其獨特的滷肉方法:將五花肉放在裝有特製的配方和調料的滷鍋內浸泡和燉煮,使得肉質細膩,芳香撲鼻,吃起來鹹香適口,回味深長。
炒餅
潼關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所遺留下來的美食大多也與戰爭關係緊密,比如頗受潼關人青睞的燴餅,就是源於戰爭時代的產物,古代戰事緊張時,炊事兵會提前把烙好的餅裝進袋子中,到了宿營地,如有水,將餅子下入鍋中,成為燴餅,若無水,便在鍋中炒一下加入作料,成為炒餅。
鴨片湯
鴨片湯是潼關一道頗有歷史淵源的特色小吃。鴨片湯又名燴裏脊片,它是將鮮嫩的裏脊肉用雞蛋清調和加澱粉成漿放進鍋內過油清炒,然後再加湯煮沸,添上各種調味品及木耳等,因此,與鴨子並無關係。相傳,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
在返回時,四大衙門和當地官員為慈禧等準備了無數山珍海味,其中慈禧最中意的菜卻只有潼關燴裏脊片,並一度認為此為鴨肉所制。慈禧金口玉言一出,“鴨片湯”自此揚名。
古韻猶存的潼關,不僅有三黃(黃河、黃金、黃土地)和三古(古關、古城、古渡口)這幾張名揚四海的名片,現在,當地那些充滿地域文化的美味也逐漸走出潼關,走向全國,甚至是世界,這也正驗證了那句老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吧。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