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教育模式裏,通識教育已經成為了大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中小學學段,通識教育尚未得到有效推廣。據瞭解,目前海淀區教科院已經開始向市面上的中小學通識教育機構購買相關課程,作為主科之外的補充課程。而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梳理目前中小學通識教育賽道的現狀發現,目前進入這一垂直領域的機構並不多。
通識教育教什麼,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係是什麼,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通識教育,這些問題都值得教育業內去關注。而前不久《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台,又是否將幫助通識教育快速發展,促使其成為當前教育模式下的有益補充?
信號已出 機制尚未形成
“目前來看,大學的通識教育已經得到了重視,通識教育類課程在學生的培養方案中有明確的比例要求,已呈現百花齊放的勃勃生機,也深得學生喜愛。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培養目標是幫助學生塑造一種文理兼通的能力。”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雪梅給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了目前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
據瞭解,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課程體系主要採用分科制度。而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引進了西方的通識教育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推行效果,而中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一直沿襲着分科模式,有改良但並不未有本質性突破。“這樣就導致我們的基礎教育並沒有真正做到重視通識教育。”朱雪梅談道。
具體來看,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在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分認證體系。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學生須獲得公共選修課的10-12學分方可畢業,而這些選修課基本上都以通識教育類的課程為主,且學生在選擇課程時不能修讀與專業課程相近或重疊的內容,理工科學生需選擇人文類課程,文科類學生則必須修夠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學分。反觀中小學階段,有關通識教育的教學機制尚未形成,落實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而從政策角度來看,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始落地新高考改革政策,改革方向即為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讓學生根據擅長科目及興趣愛好自由搭配考核科目。這一改革方向也釋放出國家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信號。據悉,目前海淀區教科院已經開始面向市場上的中小學通識教育培訓機構採購課程,同時搭建自己的課程平台,加速中小學通識教育建設的腳步。
觀念普及 用B端渠道撬動C端市場
如何做好中小學通識教育?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專注於這一領域的機構和企業都較少,相比K12學科培訓的火熱,通識教育的觀念尚未得到有效普及。“博雅雲課堂的項目在一開始就鎖定了to B和to G的目標,在我看來,如果從C端開始切入,能夠接受通識教育普及觀念的家長並不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也支持先進的教育理念。但在二線城市及以下,很多家長現階段並不一定會認可通識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to B,先進入到學校和老師的視野中,再由老師和學校去給家長做一個推薦,這樣家長接受起來更容易。”博雅雲課堂CEO梅也針對通識教育的普及工作,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據瞭解,目前博雅雲課堂研發的通識教育課程已經在SPOC平台(全稱為“小規模定製化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上線,這一平台以輕量化為特點,多應用於國外和國內部分高校,在中小學通識教育領域的應用並不多。除了選擇適配平台外,博雅雲課堂也研發出了200門左右的課程,實際分發課程超過4000門。“教師可以在平台進行二次研發,將課程轉化成自己的課程。”梅也表示。
在博雅雲課堂的界面,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許多通識教育類的課程是由機構和高校老師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聯合推出的,且絕大部分課程的形式以項目制、探究式學習為主,主打混合式在線學習。“這些項目制學習的課程標準是能夠對齊目前國家推行的加強美育教育的政策的。”梅也進一步談道。
需求增加 高校經驗下沉中小學
有業內人士指出,若想在中小學階段普及通識教育,必然要經歷將高校經驗下沉到中小學階段的過程。吳中開放大學語文老師戴文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通識教育最先是在大學進行的,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學生對一些經典著作沒有興趣,也缺少能力去閲讀,這樣通識教育開展起來就比較困難。其原因就在於中小學階段沒有為大學通識教育做好準備,通識教育應該從孩子幼小的時候開始”。
而目前來看,相比教培行業學科培訓的火熱發展,中小學通識教育顯得稍“冷”。一方面需要家長觀念的層層推進,另一方面也因為通識教育師資人才較為匱乏和資本投資回報週期限制了資本入局的速度和金額。但在多元化評價體系逐步倡導的當下,可以肯定,中小學通識教育的需求將持續存在,並逐步增加。
梅也表示,“如果不從中小學就開始踐行通識教育,大學的通識教育會陷入無水之源、無木之本的窘境”。由此可見,從大學向中小學前置通識教育的需求持續存在。而通過在中小學進行通識教育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才培養上的瓶頸問題。梅也同時指出:“呼籲不要只把通識教育放入素質教育的範疇,而更多要當作剛需教育的補充。”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