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們有寫過一篇文章關於英國版《人生七年》:從7歲到6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到底是什麼?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孩子。其實不止是英國,美國、日本、南非都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日本版《人生七年》,導演用了28年追蹤13個孩子,在最近一期中,主角們28歲了。
和英國的鏡頭聚焦社會最頂層和最底層的10%人羣不同,日本版跟蹤的13個孩子,大部分來自於社會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他們的人生軌跡,和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更為接近。
世界上有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能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曾經被寄予重望的孩子,終究沒能完成那些幼時華麗的夢想。
這羣孩子的7歲到28歲也給人們帶來了思考:比起實現理想人生“大成”,在孩子成長中,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什麼?
01
『人生理想,最後實現了嗎』
在紀錄片第一次播出時,是在1992年,孩子們7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的期許。
我們先來看看由美、貴子、三重,這三個人的7歲到28歲。
由美,最初的夢想是當明星,7年後,夢想變成了當個鋼琴師。14歲時,她成績優異,是個“別人家的孩子”,遇到困難從來不輕言放棄,父母對她的期望很高。
在由美21歲完成了大學學業,想進入出版社工作,但投了幾十封簡歷都沒能收到任何回信,這對她的打擊很大。
她選擇了在自助餐廳當營養師,這是她的專業,但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工作,她邊當營養師邊四處奔波於招聘會,終於在24歲時,在一家一流的出版社找到了工作。
從學校到社會,每個人都會經歷現實的殘酷。
貴子,她的父母為了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給她報了各種補習班,一週七天幾乎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
“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練書法、上補習班和練劍道……”
長大後的她沒能按照父母的意願進入名校,即使她拼命學習,在初高中以及大學的入學考試,沒有一次考入自己的首選學校,沒能成為讓父母驕傲的孩子,她常常感到自卑和難過。
在21歲時,貴子覺得自己總算成功了一回,她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上了日本航空的乘務員,她説:“這也許是我一生中第一個巨大的成功。”
得到這份工作後貴子立即給父母打電話,雖然父母嘴上不説,但很明顯,貴子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讓父母自豪了。
三重,他7歲、14歲、21歲時的夢想都是“當職業棒球員”,這也是他父母的夢想。
14歲時他是一支成功的小聯盟棒球隊長,21歲時是大學棒球隊的一名投手。過去,三重的生活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打職業棒球。
那現在怎麼樣了?在大四那年他退出了棒球隊,甚至連大學都退了學,隨大流去找了份工作。
“放棄了那個夢想了,雖然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們都很支持,但事情不像我想的那樣。告訴別人我放棄時,我自己也很痛苦,有些事情是沒有定數的。”
02
『孩子的優勢是什麼』
雖然這部紀錄片目前只播出到了28歲,但已足夠讓人感喟不已。
在7歲時的他們:最想要什麼?
“我要當明星!”
“我要當職業棒球員。”
“長大後我要成為船長。”
到了28歲,還是這個問題:最想要什麼?
“時間、參加啦啦隊活動、朋友、喝酒,還有很多東西。”
“説實話我只能説是錢。”
“前進的力量。”
這羣孩子從7歲到28歲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站在巔峯的高光時刻,有的只是百態人生中的一些小確幸和挫折。
因為沒有走上那條看似“光芒萬丈”的道路,未來就會黯淡嗎?其實不會。
大部分人只能接受自己心目中期待的那個孩子,而不是現實中最真實的孩子。一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足以刺痛無數家長的心,但常常忽略了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孩子才是我們的首要目的。
在完美主義的家長眼裏,孩子有弱點,或者是不完美,是難以忍受的,所以對孩子加以了很高的期望值,但有時父母過高的期望值會使孩子偏離的實際情況,產生不自信、沒動力,甚至厭煩、叛逆等心理。
其實這些弱點,可以成為孩子前進的助力,很多時候最大的失敗,就是在還沒有行動之前,就已經下了一個定論。
對於由美,雖然現實給她的打擊很大,但她在困境中的堅持不放棄,還是讓她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對於貴子,優秀是一種習慣,但失敗也是。過去那些失之交臂的遺憾,並沒有成為絆腳石,反而成了她戰勝困難的底氣和力量。
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而更關注自己的不足,只有不斷地強化優勢,才能提高自己,作為家長,就要幫助孩子學會審視自己,打破思維常規。
03
看到那個更優秀的孩子
人生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第二階段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第三階段知道孩子是普通人;第四個階段,知道普通人也可以做出不普通的事情。
之前有一則新聞:爸爸放煙花慶祝兒子考7分。
兒子以前都考0分,這次7分,進步很大,於是爸爸放了一車的煙花慶祝。
在這條新聞底下,有人説:
“孩子考這麼低的分數,不好好管也就算了,還慶祝?”
“這要是我爸爸,不管是0分還是7分,都是皮帶抽我慶祝。”
孩子成績不好,帶回家打一頓或者教訓一頓,是很多家庭的常見操作。之所以會動怒,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標準”,相比較於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太普通了。
但這位父親卻説:“兒子經常考0分,這次考了7分不容易。” 通過鼓勵、激勵的方式,兒子後來已經可以考到57分了。
試着把對孩子的期望變得簡單一點,不要讓TA去追求某個極度卓越人生的模板。
我們可以轉換視角去看孩子,簡單來説,就是從孩子的“缺點”中發現隱藏的天賦,關注點從“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轉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100分的孩子很優秀,但那個60分的孩子身上,也有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