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16年後,心懷大學夢的陳秋媛(化名)打算報考成人教育學校。然而,在信息填報時她才發現,“陳秋媛”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並順利畢業。原來,16年前,她被人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出身於貧困農家的她命運由此改變——自以為高考落榜不得不外出打工,並且受礙於學歷,16年裏輾轉多地辛苦謀生(6月10日澎湃新聞)。
造假者是什麼人?通過什麼方式冒名頂替?學校和相關部門為何沒有發現?對於這些疑問,陳秋媛至今未得到解釋。“我們希望能夠有個調查結果,並且能得到頂替者的解釋和道歉。”陳秋媛的丈夫説。
高考是莊嚴而神聖的,也是迄今中國涉及面最廣、最嚴格的人才選拔制度,它牽動着每一名考生的前途、夢想,甚至命運,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當事人對調查結果的期待,正是公眾對高考公平公正的期待。有關學校和相關部門及時查明事實真相,儘早還被冒名頂替者一個公道,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安慰,更是對高考公平公正的捍衞。
然而,筆者搜索發現,陳秋媛事件並非個案。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杜絕類似事件發生,僅止步於查明事實真相、還被冒名頂替者以公道,是遠遠不夠的。
是操作上的漏洞,給冒名頂替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杜絕高考造假,首先要進一步完善高考各環節的相關機制,在實際操作中減少和杜絕因機制不健全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疏漏。比如,藉助大數據聯網、人臉識別等信息化設備和手段,讓靠篡改身份信息造假的人在強大的科技面前無處遁形。
是利益輸送,給冒名頂替者提供了“綠色通道”。早在11年前,湖南考生羅彩霞揭開自己高考成績被冒用、身份信息被頂替的黑幕後就發現,冒名頂替者的父親正是利用“人際關係網”打通了一道道關卡。因此,杜絕高考造假,不僅要嚴懲造假者,還應順藤摸瓜,挖出並斬斷隱藏在造假者背後的利益鏈條,加大對“開燈放行”者的曝光和懲罰力度,增加他們違法違紀的成本和代價,從而剷除高考造假的權力推手。
公開是最有效的防腐劑,監督是最牢固的防火牆。杜絕高考造假,還應進一步暢通各個高考招生渠道,藉助互聯網,真正實現信息公開透明,讓每一個步驟、每一項操作都有跡可循。同時,在考生中加大普法力度,講明高考造假的危害,增強考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在家長和社會中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各方力量監督高考招生工作,對違紀違法行為及時發現及時曝光及時查處,在全社會形成對高考的敬畏,在文明高考、守法高考、規範高考上達成共識,徹底擠掉造假者的生存空間。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楊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