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眼花翎有多珍貴,200多年僅有7人獲得,他們是誰
如今的清宮劇是越來越多,劇中各種好看的服飾也是令人應接不暇。隨着觀眾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影視劇的服化道也是愈發精益求精。
我們在清宮劇中可以看到的是,清朝官員的官帽,與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為清朝是滿族統治時期,他們在官服、官帽的設計上,是既具有滿族的特色,同時也配合漢人的習慣。於是他們就將朝冠,改成了頂戴。
清朝官員的頂戴,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這是清宮劇中最常見的一種。涼帽沒有帽檐,形狀就像是一頂斗笠,由於是夏天戴的,所以大多都是藤竹編制而成,再用綾羅綢緞包裹,這樣既透氣也美觀。
而另一種就是冬天戴的暖帽,這種就主要以保暖為主,大多都是圓形設計,周圍有帽檐,這也是出於保暖考慮。當然,製作的材質也大多以保暖材料為主。至於具體的材料,官員可以自己定製,有錢的就用貂皮、狐皮,沒錢的就用棉絨。
官帽的材料可以自己定製,那麼怎樣區分官員級別大小呢?我們知道,清朝官員可以通過官服來判斷級別大小,就好比文官一品補服仙鶴、二品補服錦雞……九品補服練雀;武官一品補服麒麟、二品補服獅……九品補服海馬。那麼僅僅憑藉官帽的話,我們又該怎樣區分呢?
其實主要通過官帽上的頂珠來區分,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朝中一品大員,頂戴上的頂珠都是用紅寶石,接下來依次是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八、九品官員分別用陰紋縷花金、陽紋鏤花金,沒有頂珠的就代表無官品。
除了頂珠之外,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看出大臣在朝中的地位,那就是花翎。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有時可以看到皇帝處置大臣,會對手下人:“除去他頂戴花翎。”
這個花翎,就是非一般官員的標誌,大多是用來獎勵有功勳的大臣,清朝官員無不希望能夠擁有花翎。沒有得到賞賜是不能擅自佩戴的,不然就屬於僭越,罪行很大。而大臣被罰除去花翎,就是一項極其嚴重的處罰了。
花翎是用孔雀翎製成的,又分為一眼(單眼)、二眼(雙眼)、三眼,也就是孔雀翎上面眼狀的圓,“眼”越多越珍貴。其中三眼花翎更是令清朝官員神往,那麼三眼花翎到底有多珍貴呢?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我們就以二眼花翎來對比一下。先看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佩戴二眼花翎。根據清朝的規矩,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這些人,才有資格佩戴二眼花翎。就算是上三旗出身的各營統領,都最多隻能佩戴單眼花翎。
剛開始清朝權貴需要參加考試,通過後才能獲得佩戴花翎的資格,可是隨着獲得的人越來越多,後來也就不用這樣的方式了。畢竟物以稀為貴,於是就改成由皇帝特賜。
其中三眼花翎尤其珍貴,只有為朝廷立下特大軍功的人,才能夠享戴。在清朝200多年曆史中,僅有7人獲得三眼花翎佩戴資格,他們是誰呢?
清朝被賜二眼花翎的有二十餘人,已經非常少了,而三眼花翎僅有7人,他們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乾隆時期和珅受寵,他想盡辦法要獲得一頂三眼花翎,可是乾隆都沒有賜給他,可見其珍貴程度。
(參考文獻《清史稿》《大清會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