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選一次C9聯盟,會是哪9所?
重新選一次C9聯盟,會是哪9所?
我知道寫這樣的文章,免不了要受利益相關的人罵的,當然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C9是我國首個頂尖大學聯盟,學校名單是,清華北大、華東五校、加上西安交大和哈工大,總共9所頂尖高校。
我更傾向於加入幾個大學成一個新的聯盟
近年來西安交大、哈工大逐漸落後於另幾所C9,慢慢被其他高校趕超很可能已經是一個不可扭轉的現實。我不認為是這兩所高校本身衰落導致的,更多的還是因為部分985高校強勢崛起的客觀原因導致的,這就跟逆水行舟一樣,你不進步別人就要趕上來了,甚至超過你。
這些能夠趕上了的學校基本上地理位置優越,專業優勢也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希望將C9裏面的任何一所高校踢出來,而是加入幾所區域名校,組成一個新的聯盟。這個聯盟我認為應該包括中部區域中心名校武大、華科,南方區域中心名校中山大學,以及西部區域中心名校四川大學,北京再加入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樣組成一個新的15所頂尖大學聯盟,更合理也更具説服力。
成就高校的幾個重要因素
成就一所高校的因素有很多,我這裏挑幾個重要的因素講一講,地理位置是現在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會在文章後面詳細説明,這裏不再細説,現在我來説説另外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國家政策導向、尤其是區域發展政策
國家政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也看到了,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這些年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跟國家政策向我國中部區域中心城市武漢,以及我國西部區域中心成都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早些年我們主要發展東南沿海城市,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要逐步往中西部遷移,那麼高等教育也將直接受益,其中財政預算就是一個非常大的保障。當地經濟發展起來了,對於人才吸引也更大,更多優秀人才向這些地區湧進,本地的高校畢業生流失減少,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第二個因素:學校本身的聲譽和硬實力
大家不要用國科大來抬槓,國科大跟中科院是兩回事兒。
學校的聲譽是長期形成的,這個是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比如説2020年全國39所985高校中全職院士排行,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南大、北航、哈工大、中科大、華科、武大、國防科大等都擁有15位以上的院士,其中清華79位、北大60位傲視羣雄。
研發經費和財政預算是學校的基礎保障。2019年教育部的公佈,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中,清華、浙大、北大、中山、交大、復旦、華科、武大等總共8所高校預算都超過了100億,清華更是接近300億規模。研發經費上,有超過18所高校科研經費在50億以上。當然這裏面不包括工信部下屬的哈工大、北航、北理工、西工大,中科院下屬的國科大和中科大,以及中央軍委直屬的國防科大。
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學科評估也是硬實力的體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層面,最早的6個實驗室分別是清華、北大、華科大、中科大各一個,中科院兩個,到2020年北大、清華、浙大分別將擁有14、11、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哈工大、南大、西安交大、吉大、上海交大、復旦、華科、武大等幾所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都超過了5個。在教育部學科門類評估中,清華北大都有21個學科拿到了A 評級,總共有38所高校都有至少1個A 學科評級。這些都是學校的硬實力體驗。
第三個因素:好校長
一個好的校長,真的是能夠讓一個學校迅猛發展。北大的蔡元培、清華的梅貽琦,那都是中國教育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事實上現在也有很多出色的校長,故事從同城學校講起,北大與清華、復旦與交大,同城高校的故事總是那麼富有傳奇性,湖北也有個武大和華科。
華中科技大學早些年在湖北一直被武大壓得很慘,國立武漢大學的名氣又大,又是綜合性大學,華科是理工類院校,在聲譽上確實差了很多。不過在楊叔子、賙濟、李培根三任校長的帶領下,現在華科已經不輸武大,假設你去看最新的學科門類評估還會發現,華科的A 專業明顯要比武大的幾個A 專業技術含金量要更高。
原哈工大校長、現任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教授,就是他主導的哈工大威海分校和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建設,現在哈工大研究生院已經升級為哈工大深圳校區,開始招收本科生的哈工大深圳校區已經展現了自己的實力。王樹國教授高瞻遠矚的三地辦學,尤其是深圳辦學,成功化解了哈工大的地理劣勢,哈工大實現再次爆發。
西南聯大、交大西遷、特殊高校,我們不會忘記中國教育之豐碑
抗戰時期,清華、北大、南開先到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一直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大,西南聯大8年時間,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峯。西南聯大大師輩出,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位校長,加上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馮友蘭、葉企孫、潘光旦、華羅庚、金嶽霖、吳宓、周培源、吳大猷,西南聯大的教授陣容可謂是星光熠熠、大師輩出。西南聯大培養的學生裏面,以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領銜,一共走出兩位諾貝爾獎,4位國家科學技術獎,8位兩彈一星功勳,171位兩院院士,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巔峯。
1956年,響應總理和國家的號召,交通大學校長彭康教授率領師生開赴西安,這次西遷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以及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西部重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國有哪些特殊高校呢?中國農業大學領銜的農業大學體系,北京師範大學領銜的師範大學體系,“哈軍工”體系為代表的國防、軍事、以及軍事醫學類院校,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為代表的醫學院校,中央民族大學為代表的民族高校。這些都是為我國教育、以及國防建設、國家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特殊高校。
我為什麼一直強調地理位置?
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硅谷,反過來沒有硅谷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強大的斯坦福,地理位置對一所高校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哈工大深圳校區開始以獨立招生代碼招收本科生,招生分數已經超過了哈爾濱本部,而且在各省市這個分數差距都不小,比本部高了十幾二十分,這也是全國唯一一次出現分校招生分數比本部要高的情況。也就是説在哈工大深圳校區和哈工大哈爾濱本部,學生和家長選擇了前者,這個威力的根本還是來源於深圳。
事實上哈工大24名全職院士中,已經有11名在深圳工作,其餘在哈爾濱總部和威海校區。哈工大深圳校區80%的老師都有海外背景,30%的老師是哈工大博士畢業,10%來自其他C9名校博士畢業,60%的老師是歐美等世界名校博士畢業,哈工大深圳教師隊伍國際化、精英化、年輕化,同時又有有院士壓陣,實力可見一斑。
這也就是為什麼文章開頭我説哈工大崛起的根本原因了,哈工大深圳校區在專業設置上更優秀,師資隊伍更雄厚合理,加上全國經濟最強副省級城市深圳,也是第三一線城市,哈工大深圳已經展現出了超強的實力。在哈工大深圳校區招生分數高於本部的事情發生之後,教育部緊急叫停了某些高校在深圳辦校區,這裏面的深意自然不用我説了。這些年來,西安交大、哈工大、蘭州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一些頂尖985高校,已經出現了一些明顯的下滑,説到底就是吃了地理位置的虧。
地理位置到底有哪些作用?師資、生源、經費、就業
為什麼很多人寧可去北上廣深的普通一本也不願去一些中西部的211,這就是地理位置的魔力,在發達城市,你離就業就是要近一些,你的眼界也同樣會很大程度上開闊一些,當然211在保研方面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無可厚非。
地理位置意味着師資和生源,這裏的人才其實指的是兩方面的,一個是師資,一個是生源。好的地理位置,對教師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才能夠在這裏來,獲得更好的科研環境和更好的生活環境,我舉個例子,假如我是一個剛從美國名校博士畢業回來的青年學者,在西北的985高校和北上廣深的211高校中選擇,我肯定更傾向於選擇後者。生源方面,好的地理位置同樣對於學生是有很好的吸引力的,哈工大深圳校區招生分數高過本部就是最好的例子。就算是到了企業,很多企業也會對北上廣深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高看一眼。存在這種客觀現象,也就存在高校對學生的吸引力,東北、西北的部分高校,確實在這一點上比較吃虧,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上都吃了很大的虧。
地理位置意味着經費和就業,經費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的財政預算是中央財政直接負責的,這些高校都是才發氣粗不差錢的主兒,可是地方高校就需要看城市的經濟水平了。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地方豪強,在經費上相當於其他欠發達地區高校的優勢。北上廣深,意味着全國最好的就業市場,舉個例子哈工大計算機強吧,你在哈爾濱哪有那麼多企業給你就業?實習都不好找,可是在深圳有華為、騰訊、大疆創新,你出校門就能實習。
未來隨着國家發展中心遷移,中西部必然會迎來一波高速發展,這個發展的風暴中心基本上“武漢-長沙”驅動中部地區發展,“成都-重慶”驅動西部地區發展,位於這兩個地區的高校也必然迎來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