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圈中常説,“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十分輕鬆愉悦的話題。
受遊戲影響,毛瑟98已經成了最火的“老爺槍”。
最佳“前任”
在一定程度上講,以毛瑟98為代表的栓動步槍阻礙了半自動步槍的發展。
熟悉軍事歷史的讀者都不難發現,在世界範圍內,半自動步槍幾乎都沒有什麼存在感。一戰時期,德國、俄羅斯、英國的士兵就抱着毛瑟98、莫辛一納甘、李一恩菲爾德步槍上戰場。20年後的二戰,士兵換了一代人,依然抱着這三款槍上戰場。相比於一戰,二戰栓動步槍雖然有升級,但換湯不換藥,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改動。
二戰時期,只有“壕(網絡用語:有錢)無人性”的美國人手一支M1伽蘭德,真正把半自動步槍當主力用。在二戰後的短短几年,步槍世界猛然進入以AK47為代表的突擊步槍時代。AK47是能夠全自動射擊的,同時期的非突擊步槍——比如G3、FAL同樣可以全自動射擊。換而言之,從二戰的栓動到二戰後的自動,半自動步槍沒怎麼上場就被“殺青”了。
從一戰到二戰之間的20年,本應該是半自動步槍大展宏圖的絕佳“窗口期”,世界各國也都試驗了各種各樣的半自動步槍,比如捷克的ZH29、蘇聯的SVT等等。但或因囊中羞澀、或因戰爭進程,最終真正普及半自動步槍的大國只有美國一個。
以M1伽蘭德、SVT為代表的半自動步槍,在佈局上很接近栓動步槍,使用習慣更是接近,甚至紛紛保留了諸如“橋夾裝填”之類的栓動步槍的“烙印”。在設計難度上,射速有限、實際使用強度較低的半自動步槍也更容易設計。而AK47、FAL之流,佈局和栓動步槍毫無相似之處,外形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從各個角度考慮,半自動才是栓動步槍的合理、合法繼承人。但為何半自動步槍偏偏就被歷史“繞過去”了呢?
毛瑟98無疑是最成功的栓動步槍。當年的土耳其、巴西、德國、中國,都在使用毛瑟98步槍的各種改型。至於比利時、捷克,直到二戰前夕,他們的軍工廠還在開足馬力製造盜版的毛瑟98,以滿足龐大的外貿市場。
答案是,這是一個大烏龍。
所謂中國槍械上刻印的“納粹標記”,實際上是金陵兵工廠的廠徽,不是納粹的“卍”,而是佛教的“卍”,兩個字十分相像,但旋向相反。筆者不僅見過刻着“卍”字標記的毛瑟、民二四重機槍(金陵兵工廠的主要產品),還有“卍”字標記的、民國仿製的美國M1伽蘭德步槍,難道美國步槍也是德國援助的嗎?、
毛瑟的缺點
筆者最大的愛好就是玩槍,這也是我所學專業。有一次,筆者見到了一支國產的“中正式”,就想把它拆一拆,順便做一些維護保養。在拆解之前,筆者查閲了相關資料,知道要先把保險撥到中間位置,讓但當時筆者遇到了麻煩,那支“中正式”的保險,根本沒法撥到中間位置。當時,筆者決定不管保險,直接轉開槍機固定鈕取下槍機。
由於保險沒撥到中間位置,在槍機取下的一瞬間,毛瑟的擊針就縮進了槍機內。此時槍機無法裝回槍上,處於既不能拆,也不能裝的尷尬境地。當時筆者觀察了很久,決定把“縮”進去的擊針強行“薅出來”。但毛瑟98的擊針外形十分圓滑,不方便使用工具,只能徒手“薅”。毛瑟98擊針簧簧力很大,當時筆者和同學一人拉槍機,一人使勁“薅”,才把擊針“薅”出並旋轉到位。
“薅擊針”的痛苦經歷之後,筆者一直好奇,為什麼保險撥不到中間位置呢?後來筆者的師弟們也遇到過同樣問題。最終,筆者查閲了大量資料,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轉動保險時,保險會強行把擊針向後帶動微小的距離,為了帶動擊針,保險和擊針的接觸面設計成了螺旋麪,以便旋轉帶動。但是毛瑟保險的螺旋麪太小了。對於保存狀態不佳的老槍而言,保險的表面硬度早已下降,況且國產槍械的材料一直不理想,隨着操作的增多,保險螺旋麪的磨損日益嚴重,因此撥動保險越來越難,直至撥不動。保險的磨損是不可逆的,要想修復只能拆下保險,再次加工螺旋麪,或者乾脆換一個硬度高的新保險。對於國內來説,即便是高校,槍械的零件也非常敏感,不能隨意更換。
因此,想分解毛瑟,就只剩下一個技巧了,那就是徒手“薅”擊針,讓擊針稍微後退,同時手撥保險,慢慢感觸力量和位置,才能勉強把保險撥到中間位置,此時槍械就可以分解維護,並且不會有任何意外。但是這個過程不好掌握,要慢慢來,才能掌握技巧。
筆者知道了這個技巧,但不是人人都知道。筆者接觸到的毛瑟,只有那一支“南京毛瑟”的保險還能撥得動。對於這支南京毛瑟十分珍貴,為了預防對新手再造成什麼意外,筆者在下課還槍入庫的時候,特意把它放在了槍櫃的最裏面,一個很難讓人發現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