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皇帝不怕貼身侍衞被人買通?專家:你看看他們都是什麼身份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經典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順治官宣清朝正式統一天下。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清朝走向滅亡。在清統治的267年歲月裏,就一直沒有少過“反清復明”的鬥爭運動。如白蓮教、小刀會、天地會、太平天國等各路豪傑均表示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不過沒有一個取得過成功。

但比較讓人不解的是,不管哪路豪傑再怎麼厲害,卻從沒出現過這種現象:買通皇帝身邊的侍衞,讓他們直接解決掉清代的皇帝。一旦清羣龍無首,那麼起義運動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可這種事情在267年裏就沒發生過1次。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裏,像那種“擒賊先擒王”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有失敗的,也有成功的。

比如荊軻刺嬴政,雖敗猶榮;專諸刺吳王僚,公子光順利上位……到了清代,既然天下不少仁人志士都不滿他們的統治,為何沒人花大價錢去買通侍衞暗算皇帝呢?要知道,這些人每天隨王伴駕,最有機會謀害他們,可這種事件卻1例也沒有發生。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我們推敲了。

首先,清朝的統治者也不是傻子,他們對於侍衞的挑選非常嚴格。清挑選出來的侍衞都會嚴格考察他們的出身,這些人基本都是八旗子弟,而且均對清十分忠心。想想這也沒有太大毛病,他們都是滿人出身,不存在反清復明的思想,所以起義運動的大佬們很難策反這些侍衞。再者,清定下的規矩也使得這羣人不願意也不敢謀害皇帝。

清朝的御前侍衞主要分4個品級。簡單來説,最低級的侍衞也有6品爵位,相當於縣令的級別;而最高的級別為3品高位,這個可與府尹相提並論了。我們知道,封建時代想做混個縣令或府尹的話,沒有根底的白衣百姓就只能通過讀書考功名一條路走,而好多人考得頭髮白了都不一定能上榜,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老范進中舉”了。

《儒林外史》的劇情就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古人為了縣令之類官職而奮鬥的喜劇。老范進一生就憋着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並一口氣考了好幾十年也沒混出個名堂來。但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位老兄在白髮之時竟然意外考上了舉人,然後他高興得一不留神就瘋了。按着那時的制度,舉人至少可以當個縣令了。

老範就是因為看到自己熬出來了而開心過度,最後一不留神就瘋了。雖然這個劇情有點滑稽,但從中我們看到了古人想混個縣令級別的小官都會覺得十分知足。相比較而言,讀書人需要看幾卷書並研究學問幾十年,才可能飛黃騰達;但這些侍衞們卻不一樣,由於他們的職責所在。

因此這羣人可比別人少奮鬥幾十年就提前達到那種同等品級的官職,所以他們更不會放棄高福利的職位去害自己的老大了。看到沒有,職位的待遇非常豐厚,因此侍衞們犯不着去謀害給自己福利的皇帝。此外,謀害皇帝的成本不是他們可以買得起單的。我們知道,謀逆通常會被處決九族。而滿人的八旗子弟也會有不少的親朋好友,要是他們腦子一打鐵的話就會把自家的親人全部給坑慘了。

當然也有少數不是旗人的侍衞,可他們和滿侍衞的境遇類似,雖然他們沒有滿人待遇好,但這些人也不會去殺皇帝,其原因與之前的滿侍衞幾乎一樣。而且當侍衞還有個最大好處:有望成皇帝身邊的紅人。由於這些人混得再差也有縣令級別的保底品級,所以他們運氣一好就能往更高的地方爬了。乾隆寵臣和珅就是典型的案例。

本來他是侍衞出身,由於這傢伙長得好看,嘴巴又能侃,因此他一不留神就成了權傾朝野的大佬。和中堂在乾隆老闆手下足足紅了幾十年,直到嘉慶皇帝那會兒才把他處死。其實就拿和珅來説吧,他要不是侍衞出身,可能就不會像後來那麼紅了。因為他是侍衞出身,還曾經負責管理皇帝出行的禮器。有次乾隆要出去,但慌忙之間就是找不到皇帝權力象徵的黃羅傘。

於是乾隆老闆生氣了,馬上讓人去把今天當值管理禮器的侍衞找來。本來他打算狠狠懲治一下這個失職的傢伙,但當他看到和老闆後卻覺得似曾相識(和珅像雍正的一位妃子)。因此和珅兄才有了青雲直上的機會。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縛。我們知道,雖然滿清是趁機會奪得了天下,但他們已是最高統治者,並按着以前的儒家思想去治理天下。

侍衞也是人,就算他們沒有太多的文化,可這羣人也會以替皇帝工作為榮,更會把清帝當成天下的正統。所以在他們看來,自己保護皇帝不但是天經地義,而且還是一種光榮。因此那些太平天國、小刀會等起義運動成員是不能策反這些侍衞的。

綜合來看,那些侍衞不可能會放棄高福利的職位去害死皇帝;也不敢冒着拿全族人的身家性命當賭注;更不會去聽從“反賊”的意願去幹那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不過時代在發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還是結束了他們在中國的長達267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