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初夏,朝鮮半島戰雲密佈,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
見事態危急,清廷要李鴻章拿出應對之策。李鴻章隨即奏報朝廷,提出招募士兵、增強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等方案。這一切,都是需要用錢的。李鴻章知道朝廷正在為慈禧太后籌辦六十大壽慶典,也沒有獅子大張口,只要了200—300萬兩銀子軍費。
畢竟,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11年間也斷斷續續花費了500—600萬兩銀子。
然而,就是在區區200萬兩銀子,清廷也不打算拿出來,只拿了18萬兩銀子。這點錢怎麼夠用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18萬兩銀子投入到甲午戰爭這樣規模的近代戰爭裏,響聲都聽不到就沒了。李鴻章大為惱火。經過他反覆爭取,清廷終於同意拿150萬兩銀子出來打仗。
可是,就是這150萬兩銀子,一直到甲午戰爭結束都沒有完全到位。
當然,如果説是清廷故意刁難李鴻章,也不對。1894年的清廷財政已經很吃緊了。堂堂户部只剩下200萬兩銀子,嚴重入不敷出。以至於户部會計每日愁眉苦臉,看着天花板乾瞪眼,“司計之臣,時時仰屋興嗟”。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曾經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重修頤和園。鮮為人知的是,到了1894年8月5日,即光緒皇帝和日本天皇同時宣戰後的第五天,慈禧太后將六十大壽的費用緊急劃撥作為甲午戰爭軍費。由此看來,慈禧太后也着急了。
户部也急了,先後提出8條籌辦軍費的辦法,如停止頤和園重修工程、核扣文武官員俸廉、預繳鹽釐等。無奈,這些辦法效果甚微,對於流水一樣花錢的戰爭機器來説,相當於杯水車薪。
迫於無奈,清廷想了一個辦法:“息借商款”,從民間借錢,還支付利息。這比以前讓商人直接捐款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商人們有了積極性,紛紛出手相助。“息借商款”共計借銀1102萬兩,也算是讓李鴻章鬆了一口氣。
沒有錢,這場仗打起來就沒有底氣。李鴻章知道日本聯合艦隊經過多年的擴軍,整體實力已經超過很久沒有添置新艦船的北洋水師,因此上奏朝廷請求採取防禦的策略,即北洋水師的軍艦“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威懾日本仁川,使得日本聯合艦隊不敢輕易出動。
然而,日本聯合艦隊還是冒險主動出擊,打響了黃海海戰,在戰鬥中利用速度優勢對北洋水師的艦船進行分割、包圍。在日本聯合艦隊的猛攻之下,北洋水師處處被動挨打。最後,北洋水師竟然全部躲在威海港內,避戰不出,導致被日軍攻破防線,全軍覆沒。
為什麼日本聯合艦隊敢冒險出擊?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從上至下士氣如虹,全國民眾都很支持這場戰爭,自發為戰爭捐款。二是日本為戰爭作了精心準備,他們為甲午戰爭準備的軍費預算高達2億5千萬日元,折銀約1.6億6兩,是清廷撥款的100多倍!
吃了敗仗,那就議和吧。
1895年3月,清廷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按照日本人的旨意,前往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進行談判。經過艱難曲折的談判,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按照馬關條約,中國不但要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還要向日本支付2億兩銀子的軍費(後來增加3000萬兩銀子“贖遼費”)。
這就是捨不得二百萬銀子軍費,最終卻賠了兩億銀子的故事。我的故事講完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等】